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23 13:28

□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中心学校  樊艳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复杂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培育情感,自愿参与课堂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多和学生交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理解学生的困难,乐于帮助学生。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使课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究新知,发现规律,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教育者,课堂教学可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学生感兴趣引发内在兴奋,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的,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转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一道“6乘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出示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学生说:“一只小熊在旁边哭。”“它为什么在哭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的结果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继续提问:6乘几的结果是多少呢?怎样算?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活动中,效果很好。由此可知,低年级学生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情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准起点,提高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获取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完全陌生的内容是较少的,对学习的内容经常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此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课程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熟悉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图形转化的方式:切割和填补。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研究的主题,让学生试着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先通过手中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发现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兴趣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同时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体验,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合作互动,加强参与
      课内外练习设计要力求新旧结合,动静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要改变重复机械的训练,重视开放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学习活动。
       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预料之外的动态生成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活力,要根据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动手操作,快乐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提出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然后给出长短不同的一些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带着这样的要求,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又给出长分别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从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知识、方法和思维上的生长点,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好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本文编号:18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