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新时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探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20:20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普通的研究型硕士已经不足以填补专业性人才的缺口。所以,我国从1996年起,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教育硕士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度。 培养目标作为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基础,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仅仅做出了定性的表述,没有相关定量的界定,使得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无法落实,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确定了目的性对人类社会进步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接着从我国社会具体发展阶段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理性思考,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置于社会的需求、人的需求和职业的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各项培养目标的现状与造成现状的原因,并以人的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教育政策为准绳,将培养目标划分为三大维度,而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就在于,创设出了“三维三级”的目标体系,分别为:观点与意识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对这三部分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考究的设置,致力于体现出教育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最后为了积极的落实培养目标,分别在维度之下提出简单培养途径与建议。 每一种培养目标的建构,都应以对人的教育做导向,将教师这个角色放在社会中去思考当他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时,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做到全面、合理、准确、进步。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不仅为国家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师资,还会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硕士 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20
  • 一、 问题的提出8-10
  • 二、 核心概念界定10-13
  • 三、 研究综述13-18
  • 四、 论文创新点18-19
  • 五、 主要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目的性与人的社会实践特性20-27
  • 一、 目的性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进步20-22
  • 二、 目的性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22
  • 三、 目的性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22-27
  • (一)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23-25
  • (二) 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25-27
  • 第三章 教育硕士的观念与意识培养27-34
  • 一、 现状分析27-28
  • (一) 校园环境对观念意识培养的负向影响27-28
  • (二) 课程设置上对观念意识培养的忽略28
  • 二、 教育硕士观念与意识培养目标的构建理念28-31
  • (一) 社会发展的观念与意识28
  • (二) 教育发展的观念与意识28-31
  • 三、 落实途径31-34
  • (一) 拓展日常文化生活31
  • (二) 开展精神文化活动31-32
  • (三) 完善课程设置32-34
  • 第四章 教育硕士的情感与态度培养34-43
  • 一、 现状分析34-35
  • (一) 教育硕士情感与态度出现功利性34-35
  • (二) 学校情感与态度培养过于笼统35
  • 二、 教育硕士情感与态度培养目标的构建理念35-40
  • (一) 职业情操35-39
  • (二) 生活态度39-40
  • 三、 落实途径40-43
  • (一) 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40-41
  • (二) 重视精神文化活动开展41-43
  • 第五章 教育硕士的知识培养43-51
  • 一、 现状分析43-44
  • (一) 基础知识覆盖不全43
  • (二) 专业知识陈旧43-44
  • (三) 教育学类知识种类少44
  • 二、 教育硕士知识培养目标的构建理念44-49
  • (一) 宽厚的普通知识44-46
  • (二) 扎实的专业知识46-47
  • (三) 完备的教育知识47-49
  • 三、 落实途径49-51
  • (一) 加入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49-50
  • (二) 改善课堂教学方式50-51
  • 第六章 教育硕士的能力培养51-60
  • 一、 现状分析51-52
  • (一) 教育科研能力不强51-52
  • (二) 职业规划反思能力有待提高52
  • 二、 教育硕士能力培养目标的构建理念52-58
  • (一) 教育教学能力52-54
  • (二) 教研和科学研究能力54-55
  • (三) 沟通与合作的能力55-56
  • (四) 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56-58
  • 三、 落实途径58-60
  • (一) 组织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58
  • (二) 开办培训活动开设相关课程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松林,徐厚道;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孟凡丽;程良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 任山章;;重新定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纠正学术性培养倾向——以浙江省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5期

5 王建虹;;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6 高玲;;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7 和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状况与提高策略[J];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9 计宇;;论教师教育应首重“情感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年29期

10 马超山;张桂春;;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