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3:01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友善观,这一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倡导社会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的友善观作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提出的价值观念,能够从人性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在友善观践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学习和生活方面,还包括社会交往方面。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友善观的缺失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包含了社会、组织以及大学生自身等三个层面的原因。因此,文章以社会、组织和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寻求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措施,以期有效的推动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 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友善观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友善辞源的考证以及友善观的历史变迁,简要介绍友善观的基本内容,为大学生友善观理论研究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友善观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大学生友善观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大学生友善观特点、内容和功能的介绍,以明晰大学生友善观的理论内涵。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大学生友善观践行的状况。主要从学习、生活和交往三个方面介绍当前我国大学生不友善的行为,并对这些不友善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以为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措施。在对大学生不友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友善观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论8-12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研究现状9-10
  • 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2. 国外研究现状10
  • (三) 研究内容10-11
  • (四) 研究方法11-12
  • 一、 友善观的相关理论阐释12-19
  • (一) 友善和友善观12-14
  • 1. “友善”的辞源考察12-13
  • 2. 友善观的概念13-14
  • (二) 友善观的历史变迁14-16
  • 1. 人性意义的友善观14-15
  • 2. 阶级友善观15-16
  • (三) 友善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6
  • (四) 友善观的理论渊源16-19
  • 1. 传统友善思想17
  • 2. 马克思主义友善思想17
  • 3. 西方国家友善思想17-19
  • 二、 大学生友善观的基本理论19-26
  • (一) 大学生友善观定义及地位19-20
  • 1. 大学生友善观的定义19
  • 2. 大学生友善观的在德育中的地位19-20
  • (二) 大学生友善观的基本特点20-21
  • 1. 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统一20
  • 2. 普适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0-21
  • 3. 利他性和利己性统一21
  • (三) 大学生友善观的基本内容21-23
  • 1. 团结友爱,善以待人21-22
  • 2. 诚实守信,为人不欺22
  • 3. 尊重他人,平等相待22-23
  • 4. 感恩国家,主动担责23
  • (四) 大学生友善观的基本功能23-26
  • 1. 规范功能23-24
  • 2. 引导功能24
  • 3. 教育功能24-26
  • 三、 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剖析26-32
  • (一) 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表现26-28
  • 1. 学习交往中的友善缺失26
  • 2. 生活交往中的友善缺失26-27
  • 3. 社会交往方面的友善缺失27-28
  • (二)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缺失的原因28-32
  • 1. 大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友善观的积极价值28
  • 2. 思想多元化冲击了大学生友善观28-29
  • 3. 法律外在强制和道德内在约束的失衡29-30
  • 4.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主体性的缺失30
  • 5. 家庭友善观教育的缺失30-31
  • 6. 国家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31-32
  • 四、 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对策32-36
  • (一) 国家社会层面32-33
  • 1. 制度倡导与道德自律相结合32
  • 2. 价值倡导与道德引领相结合32-33
  • 3. 继承传统与更新理念相结合33
  • 4. 促进就业与心理疏导相结合33
  • (二) 组织层面33-34
  • 1. 组织支撑:以社团组织活动强化大学生友善感33-34
  • 2. 组织引导:以高校德育模式创新培育大学生友善观34
  • (三) 个人层面34-36
  • 1. 加强道德学习,净化个体道德34
  • 2. 树立远大理想,,追求更高道德34-35
  • 3. 投身社会实践,实现知行合一35-36
  • 五、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9
  • 后记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原;;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2 王佃利,刘宗贤;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J];东岳论丛;1994年06期

3 陈丽影;论社会舆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张春林;胡宏的仁学思想简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邬志辉;;论教育实践的品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顾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8期

8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年01期

9 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年06期

10 姜超;;孟子性善论的辨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7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1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