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4: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启动宏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经各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同时存在观念上误读、实践上偏向等情况。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教育似乎只是教学计划之外附加的一些东西,甚至成为课外活动的代名词,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没有融合在一起,“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 通识教育思想的确立为文化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识教育解决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两张皮”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为贯彻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精髓的通识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成为真正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实践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自然成为研究的着力点。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成果之一。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主要讨论了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本研究目前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首先解读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通识教育、通...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进展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通识教育
        (一) 通识教育的内涵
        (二) 通识教育的特点
    二、通识教育课程
        (一) 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内涵
        (二) 通识教育课程的性质特点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念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外生”性理论
        (二)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内发”性理论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分析
        (二) “和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
第三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 社会价值取向
        (二) 主体价值取向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通识教育课程地位的基础性原则
        (二) 通识教育课程价值的导向性原则
        (三)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原则
第四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通识教育课程遴选标准与领域划分
        (一) 通识教育课程的遴选标准
        (二) 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划分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二)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三) 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
        (四) 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 张寿松,徐辉.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1)
[2]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 杨春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7)
[3]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 赵本全,姚纬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03)
[4]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J]. 杨杏芳,朱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3)
[5]“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历程[J]. 张凤娟.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9)
[6]论“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兼析“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J]. 崔伟奇.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7]综合性大学通识课与素质教育[J]. 刘理.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02)
[8]美国、加拿大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J]. 赴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考察团.  中国大学教学. 2003(03)
[9]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 黄欣.  江苏高教. 2003(02)
[10]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 余凯.  现代大学教育. 2003(01)

博士论文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韩延伦.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20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620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