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4:07

  本文关键词: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站在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的深层互动,并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文的研究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即从什么角度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探索和回答?并力争从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统一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辩证统一出发,来研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何以可能”等问题,以揭示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向。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即面向新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在主体间性的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设计,或者说应当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交往和交往品质、政治觉悟和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向更高层次跃进?
【关键词】:主体间性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7
  • Abstract7-8
  • 详细摘要8-10
  • Detailed Abstract10-17
  • 引言17-35
  • 一、研究的缘起17-20
  • 二、研究的意义20-23
  • 三、研究综述23-32
  • (一) 国内研究现状23-29
  • (二) 国外研究现状29-32
  • 四、研究方法32-33
  • 五、研究思路33
  • 六、主要创新点和难点33-35
  • 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释义35-73
  • 一、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35-49
  • (一) 主体35-38
  • (二) 主体性38-46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46-49
  • 二、主体间性49-53
  •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53-73
  • (一) 何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53-56
  • (二)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56-59
  • (三) 借鉴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分析59-60
  •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性60-66
  • (五)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困境66-73
  • 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73-101
  • 一、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74-81
  • (一) 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解释75-76
  • (二) 主体间性的解释学理解76-77
  • (三) 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义生存论诊释77-78
  • (四) 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78-79
  • (五) 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解读79-81
  • 二、交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81-95
  • (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读81-92
  •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92-95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石95-97
  • 四、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借鉴97-101
  • (一) 社会学的理论参照97-98
  • (二) 心理学的理论借鉴98-101
  •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101-125
  • 一、关系中的人101-108
  • (一) 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101
  • (二) 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形态101-107
  • (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的共生性关系基础上107-108
  • 二、对话与理解108-117
  • (一) 对话108-113
  • (二) 理解113-117
  • 三、交往实践117-125
  • (一) 交往实践的含义117-118
  • (二) 交往实践的辩证逻辑118-120
  • (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120-125
  • 第四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考察125-141
  •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25-128
  • (一)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125-126
  • (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26
  • (三)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素关系126-128
  •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向128-131
  • (一) 从重“规范”灌输转向以“人”为本128-129
  • (二) 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129-130
  • (三)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130-131
  •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131-141
  • (一)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131-135
  • (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特征135-141
  •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成因141-151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41-143
  • (一)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141
  • (二)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141-142
  • (三) 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142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142
  • (五) 新媒体时代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障碍142-143
  • (六) 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143
  •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143-151
  • (一) 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143-145
  • (二) 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因素145-146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146-147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147
  • (五)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因素147-148
  • (六) 新媒体的影响因素148-151
  • 第六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151-165
  • 一、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151-153
  • (一)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151
  • (二)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1-152
  • (三)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152-153
  • 二、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53-160
  • (一) 以人为本原则153-154
  • (二) 生活世界原则154-156
  • (三)主体间性原则156-158
  • (四) 交往理性原则158-159
  • (五) 互动共赢原则159-160
  • 三、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160-161
  • (一) 树立平等交往意识160
  • (二) 树立交互主体意识160-161
  • (三) 树立包容理解意识161
  • 四、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61-165
  • (一) 注意保留主体之间的差异性161-162
  • (二) 处理好交往与灌输的关系162-165
  • 第七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165-189
  •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165-173
  • (一)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165-170
  • (二) 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170-172
  • (三)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构建机制172-173
  •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173-183
  • (一) 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173-176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76-183
  •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183-189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状183-185
  • (二)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必然要求185-189
  • 参考文献189-199
  • 致谢199-201
  • 作者简介20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202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2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丽华;黄永久;;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2 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3 刘慧;交往:师生关系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杨芳;;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陈华兴;教化和教化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6 金生

本文编号:373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3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7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