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8:10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校院士师承效应是指在我国高校院士之间因师承关系而产生的社会效应。那么,这种效应的现状如何?怎么形成的?它是有利于高校的发展,还是掣肘高校的发展?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传略,院士回忆录等相关专著和论文,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科学网等文献发现,我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存在以下特征:第一,在地域分布上,有师承关系的高校院士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校师承院士偏少。第二,在高校分布上,师承效应重点高校明显,一般高校师承效应甚微。第三,在学科专业上,强势学科师承效应突出,弱势学科师承效应较弱。进而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概括为以下六个原因:第一,东部经济发达程度高,吸引了大批高校院士留在东部地区研究和教学,从而形成了高校院士师承关系集聚东部地区。第二,重点高校师承氛围良好,平台资源充足。重点高校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位置,汇集了大量的高校院士。第三,历史文化积淀,重点高校师承渊源深厚,能够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产生更大的师承效应影响。第四,两院学部以理学、工学为主体,生成理学、工学院士居多。第五,受新中国成立国情所需,重点培养理学和工学人才。第六,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使高校院士分布不均,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那么这种师承效应现象对我国高校发展有何利弊呢?从正面来看,有利于形成以院士为学术核心,通过师承授受培养出几代高校院士的学术人才链;在师门传授中探讨文化、研究学问和开展学术活动,代代相传,延续学术流派思想;受师承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承学术精神;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继承科学素养。从负面来看,容易形成学阀间门户之见,造成学术壁垒,阻隔各高校学者问、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个人所占据的学术资源因师承关系而笼络在一起,而造成垄断霸占学术资源;加剧高校教师争名逐利,为增选院士而一味攀比申报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不求质量,只为争夺各种奖项殊荣;助长学术团队中存在大量师徒近亲关系的“近亲繁殖”现象,导致高校学术衰退,研究人员学术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针对以上高校院士师承效应利弊之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让高校院士师承效应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高校积极健康地发
【关键词】:高校院士 师承效应 高校发展 现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1 绪论10-24
  • 1.1 研究缘起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8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8-20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2
  • 1.4.1 研究思路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1.5 研究的相关概念22-24
  • 1.5.1 高校院士22
  • 1.5.2 师承效应22-24
  • 2 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现象描述24-38
  • 2.1 调查师承效应的路径与方法24-27
  • 2.2 师承效应的统计结果及特征27-38
  • 2.2.1 在地域分布上,高校院士师承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27-29
  • 2.2.1.1 东部地区高校师承院士集聚27-28
  • 2.2.1.2 中、西部地区高校师承院士偏少28-29
  • 2.2.2 在高校分布上,师承效应重点高校明显29-32
  • 2.2.2.1 重点高校师承效应明显29-32
  • 2.2.2.2 一般高校师承效应甚微32
  • 2.2.3 在学科专业上,师承效应强势学科突出32-38
  • 2.2.3.1 强势学科师承效应突出34-35
  • 2.2.3.2 弱势学科师承效应较弱35-38
  • 3 形成师承效应的原因分析38-46
  • 3.1 东部经济发达程度高,吸引高校院士集聚38-39
  • 3.2 重点高校师承氛围良好,平台资源充足39-40
  • 3.3 历史文化积淀,重点高校师承渊源深厚40-41
  • 3.4 两院学部以理、工为主体,生成理、工院士居多41-42
  • 3.5 新中国成立国情所需,重点培养理、工人才42-43
  • 3.6 科学界的“马太效应”43-46
  • 4 师承效应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利弊反思46-56
  • 4.1 正面影响46-51
  • 4.1.1 形成学术人才链46-47
  • 4.1.2 延续学术流派47-49
  • 4.1.3 传承学术精神49-50
  • 4.1.4 继承科学素养50-51
  • 4.2 负面影响51-56
  • 4.2.1 容易形成学阀间门户之见51-52
  • 4.2.2 垄断霸占学术资源52-53
  • 4.2.3 加剧高校教师争名逐利53
  • 4.2.4 助长学术团队“近亲繁殖”53-56
  • 结语:扬长避短,让师承效应成为高校发展的助力器56-58
  • 参考文献58-64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64-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校5人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中国工程院第四届教育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3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关于设立教育委员会的决定[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4 东来;为什么成立中国工程院?[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1994年01期

5 ;中国工程院199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6 ;中国工程院200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中国工程院第四届教育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8 麻中蓬;;从“院士造假”再议“品行端正”[J];山西老年;2009年05期

9 ;精英[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2年01期

10 张政军;院士校长刘人怀[J];中华儿女(海外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院士介绍[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贺信[A];“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中的叶铭汉”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秀红;中国工程院将增选60名院士[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记者 王晓涛;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门槛提高[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常立沙 李兴华;省农科院与中国工程院携手合作[N];湖南日报;2006年

4 记者 刘莉;“中国工程院以你们为骄傲”[N];科技日报;2007年

5 驻京记者 王星;中国工程院“门槛”抬高[N];文汇报;2007年

6 记者 李斌 卫敏丽;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达32名[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吴晶晶;中国工程院推动节约型制造业发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8 记者 李大庆;中国工程院召开传达学习十七大精神大会[N];科技日报;2007年

9 刘垠;中国工程院新增33名院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李大庆;中国工程院抬高门槛33人增选为新院士[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琳;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00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