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不同体育选项课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9 12:14

  本文关键词:不同体育选项课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体育大学》 2013年

不同体育选项课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

邵艳  

【摘要】:随着现代基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也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2002年北京市在普通高校大一实施体育选项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并且通过10年的实践发现:大学生的体质不如中学生,中学生的体质不如小学生。鉴于很多学者都是从单个体育选项课来分析探讨大学生的体质,对于高校课程改革后各个体育选项课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效果研究的不是很全面,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2009级非体育专业的94名本科学生进行篮球、跆拳道、田径、羽毛球的教学对比实验,对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变化的情况比较分析,力图系统的研究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程度,以其寻求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如下: 1.经过篮球选项课实验教学后,对促进男大学生体重和身体素质5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台阶试验指标上和女大学生5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台阶试验指标上有很好的影响。 2.经过跆拳道教学课后,有利于大学生体重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男大学生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及女大学生50米、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的良好发展。 3.经过田径教学课后,对促进大学生体重和身体素质50米、仰卧起坐、台阶.试验和立定跳远指标上有很好的影响。 4.经过羽毛球教学课后,有利于男大学生体重、身体机能,女大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男大学生仰卧起坐、握力及女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握力的良好发展。 5、通过32学时的田径、篮球、跆拳道、羽毛球的教学实验,男大学生体质情况表现为:体重效果位于首位的是跆拳道;身体机能、耐力素质和下肢爆发力素质是田径;腰腹部肌肉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是篮球;上肢力量素质是羽毛球;女大学生体质情况表现为:体重和腰腹部肌肉耐力素质改变最大的是跆拳道;身体机能、速度素质和下肢爆发力素质是田径;耐力素质和上肢力量素质是篮球;柔韧素质是羽毛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G804.4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英嘎;王建卫;;关于高校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范桂玲;关于高校二年制篮球选项对学生部分体质指标影响的实验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许为东;高校不同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4 田俊宁;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希;对美国十所大学体育的考察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6 刘钟泽;;英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特点对我国体育课程设置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子朴;骆秉全;;中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年06期

8 张建华 ,杨铁黎 ,殷恒蝉;21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美、日、英、中四国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6期

9 张细谦,曾怀光,韩晓东;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年06期

10 陈新华,金玉,潘绍伟,陶涛;1997~2002年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中的比较学校体育文献综述[J];体育学刊;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坤;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赖焕春;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正印,卢永雪;学分制对高校传统公共体育产生的变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叶菁;周志辉;冷波;;羽毛球运动训练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夏燕波;赵英俊;;运动能力遗传与选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金文慧;;高校体育课程文化探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李永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许波;;对女性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价值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7 陈湘文;;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体育科研工作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孙革,潮芳;无氧训练过程中的乳酸监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9 何青;;大学生长跑教学训练原则与方法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董大伟;超负荷训练恢复在体操训练中的能动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光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新颖;种焕朝;田麦久;汪鸿;赵焕彬;郝选明;王培勇;邓树勋;黄力平;;体能系统的概念形成四维性[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法信;;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及训练方法的生理学依据[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胥国和;曹建民;陈俊飞;;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在跑台试验中有氧能力指标的探讨[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明军;;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的分析与评价[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俊飞;谢敏豪;李依璇;胥国和;;能项目运动员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影响[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邱远;;不同年龄个体心肺功能及血脂水平对长期登山锻炼的应答[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丽;米博;;通过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对我省高山越野滑雪运动员机能评定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丽君;;影响杭州市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研究[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利荣;沈月明;;高中生闲暇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夫苓;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莹;幼儿期体能练习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骆学锋;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周桂琴;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李文慧;城市成年人体育锻炼能力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苏浩;40-49岁不同体力活动背景人群运动心血管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李玉周;本体感觉测训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邹月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曹永臻;我国游泳年龄组运动员(6-17岁)体能训练年龄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王忠山;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年龄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雪峰;速度滑冰运动员起跑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曲静;运动性免疫抑制时大鼠肝、脾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改变[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韩洪伟;临沂市三区初级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保障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孙永亭;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吕和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练员研究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胡晨曦;三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彭国强;2000-2008年美国、英国体育教学研究状况及趋势[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张亚军;上海市国际学校与普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刘全,张锐,胡琪;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王锐;大学生体育选项课选项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杨丽华,卢考纯;中美大学体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1999年04期

5 刘永东,韩凤月;粤港澳台中学体育课成绩考核内容与标准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翁永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改效应的检验指标[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7 温志勤;中、日两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量指标改革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王正伦;;21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前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阿英嘎;王建卫;;关于高校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曹阳;正常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在读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赖锦松;广州市高校体育现状专题调查与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为民;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全艳;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2 边丽红;;大学体育选项课学生选项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魏鹏飞;;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成绩标准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5期

4 隋红;郭敏;;对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特征的分析[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5 姜全传;;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金向红;;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师教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黎伟;;影响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杨蜀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年09期

9 江瑞;;重庆医科大学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10 刘明;王文化;;高校体育选项课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小平;;论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邵锦梅;吴飞;;河北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李生民;严小虎;;缩短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学生技术泛化阶段的教法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良;[N];吉林日报;2012年

2 程良;[N];吉林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卢苇;[N];中国体育报;2013年

4 记者  佘峥;[N];厦门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从梅;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尚君;北京城市学院体育选项课的实施状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邓淑君;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董海宇;“三自主”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孟秋菊;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喻峰;宁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高苗;成都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8 廖佰文;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课程开设现状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瑶;辽宁中医药大学体育选项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方伟;重庆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调查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体育选项课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82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