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民俗体育在村落社会的功能嬗变——以徐沟背铁棍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05 19:53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下产生的独特文化,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并不是纯粹的体育活动,是一种再生产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西方竞技体育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民俗体育一直属于一种边缘文化,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原则,论文选取了徐沟背铁棍这一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借鉴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相关理论对徐沟背铁棍活动进行个案考察。研究探析了徐沟背铁棍活动的发展历程,包括徐沟背铁棍的形成、发展流变、器物的演变等;对当地背铁棍活动参与者和普通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他们的口述材料,了解了徐沟背铁棍活动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意义价值;揭示了徐沟背铁棍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索了...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访谈法
        1.4.4 文本分析法
        1.4.5 田野调查法
    1.5 基本流程图
2.文献综述
    2.1 民俗体育前沿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
        2.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2.1.2 关键词时区视图分析
    2.2 民俗体育相关研究
        2.2.1 民俗体育相关概念辨析
        2.2.2 民俗体育的现状研究
        2.2.3 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
        2.2.4 民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研究
    2.3 徐沟背铁棍相关研究
        2.3.1 对徐沟背铁棍艺术的研究
        2.3.2 与徐沟背铁棍形制相似艺术研究
    2.4 综述小结
    2.5 相关概念界定
        2.5.1 民俗
        2.5.2 民俗体育
        2.5.3 功能嬗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俗体育与村落社会
        3.1.1 再论民俗之“民”与民俗之“俗”
        3.1.2 寄生与共生:村落社会中民俗体育生存之辩
        3.1.3 价值之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之道
    3.2 个案研究:民俗体育徐沟背铁棍的考察
        3.2.1 徐沟背铁棍活动概况
            3.2.1.1 徐沟背铁棍的生存环境
            3.2.1.2 徐沟背铁棍活动的起源
            3.2.1.3 徐沟背铁棍活动的艺术特色
            3.2.1.4 徐沟背铁棍活动的演变
        3.2.2 民之所好:徐沟背铁棍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功能
            3.2.2.1 徐沟背铁棍在传统时期的价值功能
            3.2.2.2 徐沟背铁棍在转变时期的价值功能
            3.2.2.3 徐沟背铁棍在停滞时期的价值功能
            3.2.2.4 徐沟背铁棍在恢复时期的价值功能
        3.2.3 民之所望:徐沟背铁棍文化价值功能的嬗变
            3.2.3.1 原因:行走在文化的边缘
            3.2.3.2 特点:服务社会的建构
            3.2.3.3 趋势:在村民生活意义追寻之间
    3.3 个案的启示:谁来决定民俗体育的变与不变
        3.3.1 时代精神之下的村落民俗体育
        3.3.2 变则通:民俗体育与民之所需
        3.3.3 万变与不变:我国民俗体育在村落社会中的核心价值
4.结论
5.致谢
6.参考文献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访谈纪要
附件3 访谈人员部分观点



本文编号:3870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870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