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托马斯·里克纳的新品格教育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1-09-13 20:00
  继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之后,新品格教育是现今美国的学校德育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新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物的里克纳,是新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以对西方德育学说和实践反思并批判地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深度挖掘传统的美德教育,立足于自己的品格教育实践和时代要求,是一种推陈出新的道德教育思想。本论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以及他的教育实践经历介绍了他的思想产生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的政治经济处于新保守主义的时代,社会道德深陷极端个人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的泥潭,为了应对道德危机,里克纳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基础,充分借鉴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实用主义德育理论,结合自己的道德教育实践经历,提出了新品格教育理论。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里克纳以责任和尊重作为自己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他提出良好品格是以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在教育策略方面,他主张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协作,构建德育网络,并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评估品格教育是否有效的十一条原则。里克纳重视...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第二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的产生基础
    (一)社会背景
        1.美国政治经济的新保守主义
        2.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二)理论基础
        1.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三)托马斯里克纳教育实践经历
第三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一)美德的普适性及其主要内容
        1.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2.良好品格的三要素
    (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构建德育网络
        1.品德学校
        2.品德家庭
        3.品德社区
        4.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协作
    (三)新品格教育的评估原则
        1.核心价值的导向性原则
        2.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原则
        3.各方合作的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一)评析
        1.思想特点及理论贡献
        2.理论困境及实践障碍
    (二)我国德育现状分析
    (三)启示
        1.加强美德教育,注重核心价值传播
        2.整合德育资源,创建综合德育模式
        3.关注学生主体,建立整体德育模式
        4.健全评估体系,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借鉴[J]. 赵淑霞,郑宝锦.  当代教育科学. 2015(09)
[2]托马斯·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周秀娇.  教育探索. 2011(12)
[3]里可纳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J]. 刘冬梅.  教育探索. 2011(08)
[4]人格完善与认知发展:里考纳与柯尔伯格德育思想的共性及启示[J]. 张书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2)
[5]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品格教育的启示[J]. 彭虹斌.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6]美国新品格教育及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启示[J]. 吴维屏.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11)
[7]反思与超越——简论利考纳的新品格教育思想[J]. 王越霞,李彬.  理论月刊. 2009(03)
[8]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历史与思想沿革[J]. 晏妮.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11)
[9]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J]. 丁道勇.  外国教育研究. 2008(03)
[10]论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 郑富兴.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04)



本文编号:3395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395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