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21 17:32
  清末民初的修身科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的癸卯学制(1904),民国成立以后,在壬子学制(1912)中继续保留,到1922年的壬戌学制颁布时被公民科取代。在近代史的整体框架下,修身科所处的时段(1904-1922)恰好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型时代”(1895-1925)。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的变化与知识分子的思想革新密切相连。由思想革新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与转化也会透过课程的变迁反映出来。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教育的“修身”传统经由怎样的方式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力图通过对清末民初修身教育变迁过程的考察来探讨“修身”传统的现代转化路径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修身”蕴含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以“气”化的宇宙论和身体观为观念基础,强调“身心合一”的自我观,“体知”与“内证”的认识进路,德化与风教的群己关系。与“修身”意识相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家国天下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使得“德化风教”的微观教化效应得以扩展到更广大的场域,成为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因素。传统的“修身”教育的实践形式包括家庭中的蒙养教育与女性教育、正式的私塾与书院教育以及非组织...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理论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
    六、分析路径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作为中国教育传统的“修身”
    一、传统修身的观念基础与社会基础
        (一) 身心合一:修身的自我观念
        (二) 体知与内证:修身的认识进路
        (三) 德化与风教:修身的群己观念
        (四) 家国天下:修身思想的社会基础
    二、传统修身的实践形式
        (一) 人伦家教:家训、蒙养和女教
        (二) 私塾与书院教育
        (三) 游学与自我教育
    三、修身与传统教育体系
        (一) 修身与经学教育(知识载体)
        (二) 修身与科举考试(制度保障)
        (三) 修身与民众教化(社会实践)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修身科的设置与变动
    一、“修身”科设置背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 现代教育科学的引入
        (二) 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
        (三) 从“修身”到“修身科”:学校体制下的修学方式转变
        (四) 修身教育模式的转向:从师法日本到师法美国
    二、学制演变中的修身科
        (一) 读经、修身与公民
        (二) 修身科与伦理科
    三、教科书出版与德育理念转型
        (一) 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出版的总体概况
        (二) 教材审定制与民间教育力量的兴起
        (三) 修身教科书的编撰方式与德育理念变迁
    小结
第三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上) :修身养性与建造常识
    一、身-心与自我
        (一) 养生、卫生与体育
        (二) 心学与心理学
    二、涵养与认知
        (一) 德目内容中的心性工夫与生活常识
        (二) 教科书插图中的修身意蕴
    小结
第四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下) :修齐治平与平民人格
    一、群己与公私
        (一) 儒家群己观念
        (二) 近代“群”与团体观念
        (二) 公共伦理
    二、家国与天下
        (一) 家庭伦理
        (二) 国家伦理
        (三) 天下与世界
    小结
第五章 修身教育的兴衰与近代社会文化转型
    一、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从经学时代到科学时代
        (一) 知识体系的转变:分科化与经学的衰微
        (二) 学术精神的革新:科学主义与理性精神的树立
    二、社会结构的重组:从家国同构到公私之分
        (一) 宗法结构的解体
        (二) 公共团体与职业社会
    三、道德意识的转向:德行伦理与公共伦理
        (一) “道德”内涵的转义:德行与义务
        (二) 公共伦理与契约精神
    四、教育功能的变化:从德化到社会化
        (一) 教育、学校与社会
        (二) 知识群体的转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漱溟在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乡村教育思想渊源的视角[J]. 吴洪成,田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2]“家的发见”与儒学中“家”的特殊性[J]. 洪元植,林海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3)
[3]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J]. Ian Carter,侯学宾.  法理学论丛. 2016(00)
[4]春秋时期家臣职权扩展与宗法制嬗变[J]. 章丽琼.  北京社会科学. 2016(10)
[5]“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J]. 梁治平.  清华法学. 2016(05)
[6]民国时期中小学训育方法的探寻[J]. 张纯,熊贤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4)
[7]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J]. 安乐哲,谭延庚,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8]清末修身教科书刍议[J]. 王世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3)
[9]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编辑特色[J]. 于翠玲.  中国编辑. 2016(03)
[10]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J]. 许纪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博士论文
[1]舆论视野下的教育改革[D]. 彭慧艳.安徽大学 2013
[2]成长中的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 张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 陈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D]. 杨玉荣.武汉大学 2011
[5]《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 喻永庆.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四书》修身思想对促进《黄帝内经》养生实践的意义研究[D]. 申瑞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7]近代学人视野中的心理学[D]. 钟年.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清末民初教科书插图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演变[D]. 王烁.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民初中等教育教材改革[D]. 郑蒙.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中华书局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研究(1912-1937)[D]. 何瑶琴.南京大学 2012
[4]民国时期四川“五老七贤”述略[D]. 许丽梅.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7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637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