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职教育能力培养中知识地位初探

发布时间:2014-08-12 21:27

  教育能力培养为本位,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知识在其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能力本位的中职教育中,知识究竟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中职教育能力培养的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教育能力培养对知识“必须”“够用”要求中职教育与普教的最大区别一个是突出对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突出对知识的学习。由于中职教育比较普遍存在普教化倾向,因而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知识讲授过多、能力培养不足成为普遍现象。而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自身要求而言,必须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主,知识的讲授能够满足能力发展的“必需”“够用”即可。首先知识的“必需”是针对中职生具体能力培养而言的。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有基本能力的基础,即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必须有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这是不同职业能力的特殊性所在。从知识角度来讲,任何能力都无法脱开相关的知识而存在。与广义能力对应的是一般能力知识,与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是具体的专业知识,任何职业能力都是一般能力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但并不是所有的一般能力知识和职业对应的所有专业知识都必须掌握才能形成职业能力。在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中,有些是职业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有些则对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关系不大。因此,所谓的“必需”是指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必须加以传授,否则会直接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应该注意到这个“必需”对于中职和高职的要求是不同的。中职教育由于学生的积累和成熟程度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更侧重于“一技之长”,所以“必需”的面更窄一些。而高职则相应更宽泛一些。其次,“够用”是指只要满足职业能力培养就可以了,无需进行更多和更深的拓展。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中过多的知识传授,直接影响甚至妨碍了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要对知识的讲授内容进行严格的选择,对知识讲授的比重进行严格的限制。“必需”和“够用”共同构成了中职教育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要求,“必需”是对范围的规范,“够用”是对数量的控制。“必需”与“够用”相结合,使中职教育中知识教学的地位定位与服从、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职教育中知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支撑。

  二、知识丰富与“有用”的关系对于知识丰富性的追求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人的成长需要。然而,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办学追求,不可能使学生获得一般意义上的丰富知识,而必须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有用”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相对的丰富。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样性的“必需”“够用”知识作为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充分就业作为办学核心,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就业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展开。而中职的就业形势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和改变,也时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中职教育围绕对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就显得过于狭隘,无法与科技进步所带来行业整合和重组及行业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就业要求相适应,许多入学时确定的有就业前景的热门岗位,毕业时已经改变,甚至消失了。为了适应这种局面,使学生充分就业,就必须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追求,笔耕论文新浪博客,至少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多个“一技之长。多个“一技之长”的技能中,每一种技能都是一个自足的系统,都是操作与知识的结合,包含着与具体技能对应的能力知识和专业知识。多个“一技之长”所“必需 ‘够用”的知识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对中职学生知识丰富性的基本要求。

  (二)丰富性与“有用性”相辅相成上面说到的只是对学生知识丰富性的“基本”要求,而并非是全面要求。中职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育人功能是教育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道德品质规范及世界观形成进行引导的知识,尤其是与就业岗位直接对应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也是中职学生知识丰富性的内容。这种丰富性是与“必需”和“够用”的有用性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多个“必需 ‘够用”能力知识和专业知识,加上育人教育的知识共同构成了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又都显示在学生的岗位从业能力、从业水平和从业态度上。这里要特别强调中职教育教学中知识的泛化与知识有用性的冲突,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形成、发展和价值的发挥服务。所谓的“必需”“够用”就是规范知识的学习必须“有用”。没有用或用处不大的知识应加以省略。与这种“必需 ‘够用”密切相关的是能力训练课与知识传授课的比例,一般为百分之六十比百分之四十。而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而能力培养仅占百分之四十以下甚至百分之二十,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互脱节。这种知识与能力授课比例颠倒的状况,虽然知识丰富了,但知识支撑和促进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有用性”却受到极大削弱。不仅使知识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功能基本丧失,而且中职教育的职教性质也遭到扭曲,其显性表现就是中职教育的普教化。

  三、中职教育能力培养中知识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在中职教育的能力培养中,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对知识掌握要求的限制是严格的,“必需”“够用”是对知识掌握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丰富性”是对知识把握的追求。而无论是“必需”“够用”还是丰富性,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与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从业能力“有用”这便是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得以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作中介。因而这一价值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教师的“双型师”要求目前中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是由普教转到中职的。专业教师也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际岗位操作的经历和经验,造成了他们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由于对操作能力的陌生,很少也很难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知识的教学,以学科课程体系讲授系统的课程内容是这些教师教学的普遍性特点,使知识的讲授与能力的训练处于隔绝状态。与此相反,一些专职的技能训练课教师,往往是一些岗位操作能力突出却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他们能够很熟练地掌握操作程序且积累了丰富  的操作经验,却无法将其提升到理性层面。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内容无法融通,造成了专业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两层皮。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要求,理论课教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能够顶岗工作。技能训练课教师充分掌握操作技术的理论原理,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解释操作规程。这样理论课教师以能力培养的角度讲授专业内容,技能训练课教师则通过专业理论与岗位操作相联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形成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最佳结合。

  (二)教师应改变知识的讲授方式这种改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对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改变以往中职课程实施中,教师从头至尾、不分轻重、按部就班的讲授。根据具体的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中对知识“必需 ‘够用”的要求进行精选。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有用”为起始,以“够用”为终结。使知识的传授紧紧围绕服务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二是改变知识传授的单一渠道。过去,中职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授的唯一渠道,集中的、大量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不仅伤害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因此,除了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授之外,应加强能力训练中对知识的教学,一方面通过能力训练中对课堂传授知识的运用,巩固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与训练中所形成并积累的经验相结合,对知识进行重新认定和判断,并努力形成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知识与操作的双重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从业素养。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其核心。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支撑。这种“必须”又是有限制的,“必需”“够用”是对这种限制的规范。因而,在能力培养中,既不能缺少知识又不能因知识过多而影响能力的发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改变中职教育普教化,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文编号:4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