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11 08:11

曾拔群 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所面临的融资困境成为其产业化进程的阻碍。如何让高新技术企业顺利获得信贷融资,是当前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小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出发,结合商业银行遵循的“三性”原则,分析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并由此寻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融资;三性原则

一、前言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当今世界技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是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摆脱萧条状态作出巨大的贡献。据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随着传统产业不断走向衰败,大型企业人均技术效率仅为中小企业的二分之一,70%的创新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而仅占全部企业5%的技术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却占到了全部企业的77%。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在世界排列第三位。2004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6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5%,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5%。中小高新企业只占我国全部中小企业的3%,却贡献了中国专利的60%和新产品的80%。与此同时,大量技术创新的兴起也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世界各国在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都遭遇过融资难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其主要措施是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产品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也成为阻碍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与R&D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关系。根据对1012家中关村科技企业的调查,有49.5%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其中58%的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困难,平均资金缺口为18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其科技创新活动。

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三性”原则与高新产业“三高”特征相冲突

与传统企业比较,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三个突出特征。而银行信贷资产追求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它们之间的冲突是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所在,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法人对其融资要求心有余悸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二)企业自身素质差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上述原因以外,现实中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导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融资难题,这包括企业自身原因。企业自身原因表现在信用意识低下,运作不规范。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顺利获得银行贷款,往往会扬长避短甚至是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各种方式逃废债务。部分企业对贷款的使用很随意,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把贷款投在违规项目上。在银行和企业缺乏沟通下的情况,虚假信息直接导致群体形象受损,挫伤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往往脱胎于一些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成员大多是科技方面的专家而管理人才,因此这些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都会使银行对他们进行贷款心有余悸。

(三)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企业外部原因表现为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企业贷款服务的专业资信评级机构和人才队伍。虽然目前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推行中小企业诚信制度,但从实施的情况看,这种资信调查体系既没有纳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而且各银行的信用评级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虽然我国已成立一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它们普遍存在担保倍数低,难以吸收民间资金,缺少分散风险的再担保机构。

由此可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与商业银行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冲突是银行资金无法参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的情况下,发挥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作用,为信贷资金寻找合适的贷款模式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仍是当务之急,为此探索解困措施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法及需完善的配套措施

(一)促进银企沟通,提高银行安全感。

银行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安全感,源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如何让银行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是缓解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银行放心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的先决条件。

1、大力支持中小银行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以银行直接融资为主,在银行中又以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为核心,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到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75%,这种过度集中的金融结构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四大银行由于存款来源广,资金总量庞大,出于规模效应的考虑,它们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统计表明70%以上的银行信贷由国有部门利用,而国有部门目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不到30%),这样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与合作的关系,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中小银行具有很强的地方根植性,与中小企业有着更多的直接接触。通过长期的合作,中小银行对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掌握着较为充分的信息,这有利于银行排除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贷款申请人,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因而,地区性中小银行是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最有效金融制度安排。美国的银行大都是地方性的小银行,这些地域性的小银行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支持,促成美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使美国经济出现10年的“非理性”繁荣。由于中小银行比大银行容易受到危机冲击,因此在发展要特别注意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要坚持中小银行的商业化,不能有地方政府进行行政控制和盲目投资的工具。

2、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特定环境可以增强银企双方的信息对称。一方面,由于群内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银行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了解更多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区域内企业的上下游厂商了解企业资信。因此地域根植性下,银行了解群内企业的渠道远多于群外游离企业,信息在集群内流通速度快,有助于银行积累信息;另一方面,群内企业可能互相提供担保或形成群体担保,这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早期阶段的企业贷款申请的成功率提高。而且群内企业相互间由于业务往来,使它们更加维护企业声誉,不会轻易逃废债务,因为它们的违约不仅会丧失银行的信任,也会失去与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数据显示:生产规模5000万以下的群内中小企业对银行资金供给的满足评价都是至少好于“基本满足”(见表3-1),目前世界上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是这种模式。

3-1   群内样本企业对资金满足状况的评价(N=68

   企业

    规模资金满

足状况

500万以下

500万——1000

1000万——5000

5000万——1亿

1亿以上

所有样本企业

很满足

0

  67%

   0

  9.1%

  20%

  10%

基本满足

100%

  33%

  100%

  45.5%

  53.3%

  65%

勉强满足

0 

   0

   0

18.18%

  6.7%

  10%

不能满足

0

   0

   0

 27.27%

  20%

  15%

3、设立专项担保基金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因而政府有介入的必要。当前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无法得到贷款支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效抵押或担保,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固定资产少(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和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资金占有期限长等因素,企业很难找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单位和个人。因此政府专项担保基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提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申请的成功率。科技贷款担保基金来源可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从地方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同时由中央政府投入一部分,或吸纳大中型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允许民间资金参股、入股,实行商业化运行。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进行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应当加以推广。美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主要由小企业管理局(SBA)负责实施,,其主要政策内容是: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和提供少量的直接特别贷款,并负责管理政府其他部门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目前,SBA担保的最高贷款额为25万美元,担保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最高可达90%,期限可长达25年。

4、金融创新,改革回收方式

中小高新技术资金占有期限长,要提高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就要改变传统的回收方式——到期偿还。贷款证券化可以使贷款具有与债券相似的流通方式,为银行提供风险贷款的退出渠道。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虽然具有信息与成本上的优势,但它的存款来源有限,资金总量不足,这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刚好相反,因此贷款证券化可以在银行同业间进行。具体思路是:中小银行在需要提前回收贷款的情况下,可以将优质风险贷款或将风险贷款与其他一些优质贷款出售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贷款的收益同时也转移出去),国有大银行凭借雄厚的实力与信用向投资者发行贷款担保债券。这样既发挥中小银行的信息和成本优势,又可以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在这方面已经有相似的探索,具体思路是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即购买并持有中小银行企业贷款;所对应发行的债券设计分三档:优先级、普通级和次级,面对的投资者,主要是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等市场成熟以后再慢慢向散户扩散。

5、债权转股股权,提高银行收益

银行要获得与其风险贷款相一致的收益,除了获得正常的利息收入外,还应分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带来的高回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采取给银行享有占贷款一定比例期权的办法。在具体的参股方式上可采用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这样在高新技术企业运营良好的情况下,银行可按比例将债权转换成股权,分享权益资本升值带来的回报。这对银行提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有激励作用。在此要澄清的是,本文所指的债转股有别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转股(解决我国国有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而是一种基于风险贷款的期权激励。

(二)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虽然上述方法可以满足银行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但在我国,一些制度和技术上的问题限制这些措施的实施。

1、完善评估体系,提高人才素质

目前银行的贷款审查主要注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的考察分析,对企业的资信评级也普遍存在关注企业资产规模的倾向。而处于发展和创业中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主要以知识、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缺乏可供抵押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也不具备良好的历史经营业绩记录和银行认可的担保和抵押,在资信评级中一般不能够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显然,传统的评估体系满足不了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估标准。因此银行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审查的标准应有别与传统企业,评价体系应着眼于企业的成长性,管理层的能力和经验上以及其产权的明晰程度和组织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上。另外,目前银行信贷人员习惯于通过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可以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技术风险性和市场前景进行准确评估的能力,因此银行还要组织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

2、放宽分业经营的金融管理体制

我国为了规范金融秩序,降低金融风险和化解金融风险,执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规定银行只能提供贷款,禁止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贷款按一定比例转换成股权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但这也意味着银行把部分资金进行直接投资。这事实上突破我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分业经营管理体制束缚了商业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银行金融创新。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发展的潮流,我国应逐步放宽银行分业经营的禁止性规定,允许银行从事混业经营活动,这对银行拓宽金融创新空间,使银行贷款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有积极作用。

3、设置规范的科技园区

我国虽然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他们大都只是处于集聚状态,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缺乏合作意识,长期各自为战,部分园区甚至没有形成产业间的相互支撑。园区的管理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既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发展主体,也没有单独的财政和行政权利,严重阻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科技产业园区并没有在信息和融资方面发挥作用,企业所需的创新资金及新产品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创办单位的投资。新产品的开发资金来源难以解决,致使许多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样品、展品”的阶段,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在建设科技园区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把它简单的作为基础设施来看待,还要努力加强园区的软件建设,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坚决避免产业的重叠和垒加。各园区应积极寻求与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分享科研成果,降低研发成本。各园区管理处要起到“信息中枢”的作用,向银行以及其他投资者传递园内企业的信息。

四、总结与展望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资产追求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发生冲突产生的,本文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提出发展中小银行,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与当地科技园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挥它们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来排除逆向选择者,以此提高银行贷款的安全感。同时通过贷款证券化和债权转股权的办法分别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和盈利性问题。这种方案理论上可以满足银行的三性要求,提高银行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案操作上不够简洁,而且由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不完善,执行起来仍有难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企业要做的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自信水平,银行要做的则是完善贷款评估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创新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产品,当然这也需要政府为银行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来配合。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会继续存在,银行信贷资金仍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未来重点要研究银行资金如何配合权益性资金介入高新技术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风险投资与银行互补的模式:风险资金介入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早期发展阶段,信贷资金则支持发展成熟且收入稳定后期阶段。二者各职所长,互补空缺,这种简洁有效的融资模式最适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昌文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用与融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课题组.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J].经济论坛,20062.

[5]张玉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及政策支持研究[J].理论学刊,20045.



本文编号:17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