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探索“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的发展现状----以贵州省贵阳市南明联社为例

发布时间:2015-03-11 08:16

黄慧敏 杨净妹 庞宇 陈维贤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近几年崛起的新型贷款方式--信用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本文总结县域地区信用共同体的运作成效以及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推广建议。

;担保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实体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解决就业难题的新生力量。但这些经济实体由于担保抵押物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得“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或其他中小银行机构通过把与信贷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组建“信用共同体”,形成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信贷运作机制,一定程度地破解了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问题,也为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推广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效解决商户融资难和信用社放款难的问题

     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无法抵押或者抵押物存在权证较难办理而导致难以融资的中小企业和商户。信用社的目标是防范风险,同时符合监管要求。通过建立企业会员制担保公司,对企业无法直接担保抵押的资产,可以结合其公允价值设置为担保公司的反担保,这就有效克服了“两难”问题,搭建了中小企业、商户与信用社投融资合作的“桥梁”。

(二)降低信用社贷款管理成本和商户融资成本

     信用社通过加强对基本存款账户的资金流向的监管,确保信贷风险提前预警,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减少了大量贷款资金的管理成本。同时,担保公司内的会员商户在办理贷款时,,不仅节省了抵押资产评估、过户登记等中介费用和时间,并且担保手续费按照0.8%2%的区间分段收取(低于外部商业性担保公司2.5%的收费标准),还可以免交贷款总额20%的保证金,确保信贷资金够贷够用。

(三)发挥“1+1>2的优势,推动诚信环境的建立

      会员制担保公司从组建开始,就对各类商户和小企业进行了严格地筛选,会员企业之间通过《章程》等约束条例,进行相互监督和约束,有利于强化诚信意识;会员企业间的合作,还可以整合企业优势资产和信用资源,达到“1+1>2的目的。同时,会员企业的联姻也促进了市场信息的共享,缩短了信息传导路程,增强了双方经营活力,指引着企业生产经营。

(四)有效占领贷款业务市场,防范贷款风险

信用社通过倡导不同产业和行业组建会员制互惠担保公司,建立封闭式运作的“信用共同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随需而变的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确保信贷客户的稳定,牢牢占领了县域经济市场。信用社也通过该模式,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实现了经营效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的运作成效

万元,年可实现利息收入100多万元。截至20109月底,南明区农村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50.18亿元,较年初增加13.1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存款规模突破50亿元大关的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25.16亿元,较年初增加3.85亿元;实现各项收入1.79亿元,经营利润3616万元。各季度末,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均做到提前预约按季结息。信用社信贷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地方党政和中小企业均表示满意。

实践表明该种信用共同体模式是可行的,顺应了地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有效促进了南明联社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大多数经营商户的贷款难题。

(一)相关鼓励政策较少

     政府财政的投资职能逐步向大型化、小范围化转变,各类小商户、小企业很难依靠政府得到具体的支持,而政府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也常常无法落实到金融机构的商业运作平台上。因此,作为信用共同体的担保单位,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客观上承担了为政府涵养税源、扩大就业的职能,同时为银行培养了更多的信贷客户,但这种方式长期来说是难以维持的。

(二)规模扩大受客观限制

     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有限,能够支持信用共同体的担保额度不多,这就决定了信用共同体在规模扩大上受到限制。而如果借助其他的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支持显然只能遵循一般的商业规则,必然导致小企业融资费用较高、手续复杂、条件严格等难题,从而使现行的信用共同体的运作优势丧失。

(三)银行积极性难以调动

      从数量上看,虽然共同体内企业数量较多,但每个个体的规模都较小,银行授信及企业流水规模小、资金沉淀少。对南明联社的运营来说,初期阶段不会有很大的业务量,也很少有企业能迅速成长为银行的大客户;从制度上看,南明联社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并无其他特别的安排来支持信用共同体的发展,其所属分支机构没有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持。因此,银行方面积极性很难调动。

五、完善“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的思路

(一)建立合作平台,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各方要知己知彼,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持续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培育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分散经济组织化程度,奠定信用共同体基础;其次对于金融企业实施信用共同体贷款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以此来降低风险损失;然后激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出资组建新的担保机构;最后构建完善的市场,形成薄弱经济实体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通过这些步骤,能够有效解决农户和企业等经济实体在发展和扩张中遇到的资金短缺而又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难题。

(二)科学评级授信,规范业务操作

     在推广信用共同体贷款过程中,信用等级评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要根据企业或产业经营户的信用等级、资产总额、经营效益、经营规模、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生产经营周期,资金流转速度和资金需求量等因素科学核定授信额度和期限,既要能满足企业或产业经营户资金需求,又要能控制住风险。要充分运用利率杠杆促进产业经营户或企业诚实守信,对信用共同体成员的贷款利率可较同档次贷款利率下浮,授信期间可根据产业经营户的还本付息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动态调整。

(三)把握风险权责,明确风险防范责任

(四)研究客户需求,随需而变

      信用共同体必须要研究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即时进行调整。通过对本地产业结构进行调研,分析产业的集群,得到客户的资金需求。通过行业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对企业的运作风险进行评估。此外,还要对寻求贷款的企业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需求的资金金额、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信用等级,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估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和选取最优的企业和企业群。最后,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强有力的官方机构组织,由融资需求的企业主动参与,并由农村信用社兼任媒介和信贷提供方的角色,形成一个积极有效,互利共存的共同体。

()贷款的保证条件并非越强越好,而应适度控制

参考文献

[1]肖四如."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剖析--破解薄弱经济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银行家,20085

[2]陈迎宾,陶金里.信用共同体贷款是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有效举措. 金融与经济,20087

[3]康登栋.基于农户信用视角的果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实践——以江西安远为例.老区建设,201018

[4]吴超.声誉制度、非正式约束:信用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共同体模式的案例研究.上海金融,20102



本文编号:17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9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