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基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11 07:46

周忆斐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信贷配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引入抵押品机制后可以筛选出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者,扩大商业银行的授信范围。但某些中小企业缺乏有效足值的抵押品,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减轻信贷配给的影响,应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减少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运用显性担保和隐性担保机理,可以有效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且为中小企业开拓一个新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信贷配给,抵押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保障充分就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融资渠道不顺畅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占全国企业总数95%以上,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80%左右收入来源的中小企业却只能得到银行贷款总额的1%[1]。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通常将贷款集中在信用状况比较良好的大型企业,从而将中小企业挤出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率也不能成为完全有效的甄别机制。信贷配给下中小企业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可能得不到贷款。

二、中小企业信贷问题的解决路径

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被称为“信用悖论”。信贷配给将中小企业挤出了信贷市场,商业银行应该分散信贷风险,在贷款对象分散化的过程中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下文提出了两种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问题的路径,同时也能有效防范银行风险。

(一)抵押品的甄别机制

抵押品要求是一种非价格条款,利用抵押品可以甄别出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借款人,因为具有较低失败概率的借款人更愿意接受提高抵押品要求以换取贷款利率降低的做法,非价格条款的多变性为抵消信贷配给提供了条件。国内比较深入研究信贷配给理论的学者是王霄、张捷(2003[2],他们探讨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的关系,通过模型证明企业资产规模可以成为企业进入信贷市场的一种临界标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抵押品具有的甄别和激励作用使之成为银行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抵押机制可以减轻信贷配给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扩大银行的授信范围,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出路。

(二)供应链金融

 抵押机制可以有效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是现实情形是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再一次被挤出了信贷市场,于是如何扩大抵押品的范围成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供应链金融是对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一种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的信用,利用动产进行融资,淡化了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信用所带来的融资限制,提升了其信贷能力。Leora Klapper2006)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3]。供应链金融不仅将抵押品的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银行不常接受的资产范围,更通过依赖以核心企业为首的供应链联盟的自治利益性要求及相互监督的隐性担保机制,更好地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4]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机理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面临中小企业过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可以为银行提供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比较全面的信息,包括资信状况、业务往来情况等等,银行与核心企业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银行能够很好地判断交易的真实性,并且在贷款发放之后能直接控制资金的去向,把信用风险降低到可控的程度。同时物流企业的监管及其与中小企业业务方面的往来也使得银行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相比传统的信贷模式,由于信息流的畅通,中小企业变成了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收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5]

(二)显性担保

供应链金融依托实体经济中的真实交易关系,,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帐款、存货以及未来的货权作为质押品,质押品交由物流企业托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动产抵质押物监管、资产变现和货运代理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降低银行抵质押担保授信业务的交易成本,为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风险防火墙。物流企业可以提供给银行动产质押商品定期的商品价值报告,从而提高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物流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对货物的信息搜寻成本较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整合。如果受信人违约,交易资产也是银行将其变现弥补损失的保证。

(三)隐性担保

供应链金融中银行提供的信贷是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作为辅助手段控制授信风险。隐性担保,是指一种没有明确完整的担保合同作为依托、没有严格法律约束力的担保形式。隐性担保的有效性取决于借款企业与整个供应链结构关系的稳定性以及企业所属产业链的综合实力。如果整条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强,信息沟通渠道顺畅,各企业在长期合作下建立的信任关系比较稳固,那么供应链上企业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就相对比较完善。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抵押品甄别机制一样,如果隐性担保满足一定的条件,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筛选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是传统信贷配给不能达到的,所以金融供应链也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银行的授信范围。

总的来说,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形成了长期的产业合作关系,彼此建立了信任基础,资信良好,抗风险能力强,在业务上占优的大中型企业更是与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银行借助于这一核心企业,通过挖掘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来开展信贷业务。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能很好地控制其信用风险,原因有三。一,银行通过审查企业的贸易背景,考察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能确保借款企业的还款来源,减少信息不对称。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信息沟通平台,同时提供信用担保,银行也可以借助于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优势降低授信业务的交易成本。三,银行通过隐性担保中的横向监督机理,降低了企业违约的概率,只要供应链能够稳定运作,就不会出现大范围的违约事件。因此,对于银行来讲,供应链整体信用要比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信用要强。通过供应链金融,有望为银行培养、发展一批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群,改变银行对大客户依存度过高的现状。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的一种创新业务,可以有效地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可以扩大银行的授信范围,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的几点结论如下: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将中小企业挤出了信贷市场,中小企业即使付出高利率,也无法从银行部门融资。

(二)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抵押机制可以筛选出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者,此时利率筛选机制不会失灵。

(三)在中小企业没有有效足值抵押品的时候,供应链金融为扩大银行授信范围,减轻信贷配给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四)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降低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其显性担保和隐性担保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06):128-133.

[2]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68-75.

[3]Leora Klapper.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6,30(11):3111-3130.

[4]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46-51.

[5]石飞.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浙江金融,2010(10):56-58



本文编号:17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