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机制

发布时间:2022-01-22 18:41
  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发展技术路径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对技术路径与技术轨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演化机制的研究稍显匮乏。从产业经济和战略转型的需求出发,探讨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技术轨道理论中,以此构建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模型,并引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在技术轨道跃迁临界点处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风险较大时,产业内创新能力强的主体更容易选择突破式创新;反之,创新风险较小时,市场偏好会决定产业内各主体创新模式的选择。 

【文章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2019,39(1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机制


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模型

技术创新,企业间,博弈均衡,中间值


128可星等: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机制图2sc2/4>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均衡点相位如图3所示,当r为中间值,s减小,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时,鞍点E在直线AD上向A点靠近,BECDB区域不断增加,收敛于模式(突破式技术式创新,突破式技术创新)概率增加,从而两家企业都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的概率增大;反之,收敛于模式(渐进式技术式创新,渐进式技术创新)概率增加,从而两家企业都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都会降低。图3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中参数s变化对收敛的影响由此可得出结论,当创新项目预期收益小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成本时,说明突破式创新风险较大,这时对于一个新的创新项目,两家企业如果可以均分市场,即市场对两家企业的产品没有偏好选择,这时企业1和企业2会同时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或渐进式技术创新,并且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将会根据自身创新能力来决定,创新能力越强则越容易进行突破式技术创新。(1)当sc2/4<w/2时各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情况如表3所示。表3sc2/4 < 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的雅可比矩阵J在各均衡点的稳定性均衡点DetJ的符号trJ的符号稳定性A++不稳定B+-ESSC+-ESSD++不稳定E-0鞍点由均衡点的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可得:E点为鞍点,A、D点为不稳定点,B、C点为演化稳定点,是演化稳定战略。图4描述了企业1和企业2演化博弈的动态过程。图4sc2/4 < 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的雅可比矩阵J均衡点的相位如图5所示,当s为固定值而r变化时,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变、市场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鞍点E在直线BC上移动,其移动方向由r的大小决定:若r小于均值,鞍点E向C点靠近,区域AEDCA的面积增大,收敛于模式(?

技术创新,企业间,参数


128可星等: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机制图2sc2/4>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均衡点相位如图3所示,当r为中间值,s减小,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时,鞍点E在直线AD上向A点靠近,BECDB区域不断增加,收敛于模式(突破式技术式创新,突破式技术创新)概率增加,从而两家企业都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的概率增大;反之,收敛于模式(渐进式技术式创新,渐进式技术创新)概率增加,从而两家企业都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都会降低。图3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中参数s变化对收敛的影响由此可得出结论,当创新项目预期收益小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成本时,说明突破式创新风险较大,这时对于一个新的创新项目,两家企业如果可以均分市场,即市场对两家企业的产品没有偏好选择,这时企业1和企业2会同时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或渐进式技术创新,并且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将会根据自身创新能力来决定,创新能力越强则越容易进行突破式技术创新。(1)当sc2/4<w/2时各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情况如表3所示。表3sc2/4 < 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的雅可比矩阵J在各均衡点的稳定性均衡点DetJ的符号trJ的符号稳定性A++不稳定B+-ESSC+-ESSD++不稳定E-0鞍点由均衡点的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可得:E点为鞍点,A、D点为不稳定点,B、C点为演化稳定点,是演化稳定战略。图4描述了企业1和企业2演化博弈的动态过程。图4sc2/4 < w/2时两企业间突破式技术创新博弈的雅可比矩阵J均衡点的相位如图5所示,当s为固定值而r变化时,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变、市场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鞍点E在直线BC上移动,其移动方向由r的大小决定:若r小于均值,鞍点E向C点靠近,区域AEDCA的面积增大,收敛于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端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轨迹和市场扩散路径[J]. 周洋,张庆普.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06)
[2]技术标准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的TES作用机制[J]. 冯科,曾德明.  系统工程. 2016(11)
[3]基于技术轨道视角的技术创新演化机制研究[J]. 张燕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1)
[4]多主体参与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动态选择研究[J]. 游达明,杨晓辉,朱桂菊.  中国管理科学. 2015(03)
[5]技术轨道的跃迁与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J]. 张立超,刘怡君.  科学学研究. 2015(01)
[6]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 武建龙,王宏起.  科学学研究. 2014(04)
[7]技术轨道理论对后发者追赶的启示研究[J]. 林敏,吴贵生,熊鸿儒.  中国科技论坛. 2013(09)
[8]技术轨道研究:述评与展望[J]. 熊鸿儒,王毅,林敏,吴贵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07)
[9]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08)
[10]技术轨道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 姜红,赵树宽,余海晴.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07)



本文编号:3602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602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