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发展低碳经济的文化引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7 15:54

赵凤卿 刘攀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需要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等硬的层面入手,更需要从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的层面入手,文化引导机制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普及低碳文化内涵,完善低碳奖惩制度、构建低碳社会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低碳文化引导机制。

关键词:文化引导  低碳经济  基本路径

一、文化引导机制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

给文化这个古老又广泛的概念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低碳文化具体表现在低碳价值观、低碳行为规范、低碳制度法规、低碳物质文化四个层次。

低碳行为规范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表现出来。

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企事业等社会建制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组织化、制度化保证。

低碳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低碳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即低碳器物,它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存在,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

由此可见,低碳价值观和低碳行为规范是构建低碳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在打造人们的低碳行为方式、制定社会组织的低碳制度、创造和应用低碳排产品,亦即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中起着内在的、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二、构建低碳文化引导机制的原则

(一)发展经济与低碳文化机制和谐统一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讲,财富的增加可以直接提高区域人们的幸福感,但财富与幸福度并不可能永久成正比例关系,当财富增长达到一个拐点之后,却成了一种反比关系。

经济发展必然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同时经济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又给人类更大规模开掘自然资源的能力,一旦资源稀缺,人们会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紧张,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的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不能单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标准,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人们过上富足的、安逸的、健康生活,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低碳文化作为时代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脱节。与历史文化脱节的文化是虚假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不是文明,也不是制度,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有着自在生命的东西,它不可能脱离历史从天而降,也不可能脱离现实无中生有,所以低碳文化必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的产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低碳文化自觉。

(三)以民生为本的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彻底摈弃为发展而发展的错误相思,转变把GDP的数量和增速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考核政绩的唯一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确立兼顾 GDP 的数量和质量,把资源能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民生福祉指标、生产安全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等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政绩的标准和制度。

三、低碳文化引导机制的基本路径

(一)整合、规范低碳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目前,低碳文化尚停留在初步研究的层面上,低碳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内涵、范围界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文本表述。众多研究者各述其说,民众无所适从,政府有必要归口管理,完善低碳经济及低碳文化管理组织机构,尽快整合、规范低碳文化内涵,用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文化概念宣传、教育、普及,使低碳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讲堂。

(二)制订产业碳排标准,完善低碳奖惩制度

目前产业碳排标准不清晰,标出多门,形同虚设,奖惩激励措施不到位。依税收政策为例,国家引导传统资源有效利用的现有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税种中,这些税种都是针对生产行为,在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政策还很少。作为可再生新能源如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成本高,缺乏政策扶持和激励,税收体系也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无法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在低碳文化观念的支持下,大力开发低碳排产品

建设低碳社会,减排空间最大的是产业部门与民生部门,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在住宅、建筑物、高效照明、高效热水器、绿色IT;技术革新,产业设备改造,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现时着力,力争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培育低碳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由点到面,大力构建低碳社会网络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即要充分考虑单个设备、单个系统和单个建筑物等“点”上的节能减排,更应该考虑建筑间、局域成片、社区、城市“面”上的节能减排,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低碳网络。

参考文献:

[1]封泉明,林世芳.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6)

[2]谈新敏.低碳文化及其在低碳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4)

[3]乔梁.山东省低碳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11)

[4]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3)



本文编号:16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e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