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贝克尔“家庭生产理论”在劳动供给模型中的应用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10 12:27
  劳动供给可从量与质的角度考察,劳动供给数量一般用"人-小时数"来衡量,劳动供给质量则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简单劳动供给模型侧重于分析劳动供给数量,将劳动者可自由支配时间划分为市场工作和闲暇两部分,忽略了劳动者还须参与"家庭生产"的事实。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家庭生产理论"以及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修正,为改进劳动供给模型奠定了基础。将"家庭生产理论"融入劳动供给分析,不难得出劳动者的"家庭生产"正在与时俱进发生诸多变化的启示。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19(0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贝克尔“家庭生产理论”在劳动供给模型中的应用与启示


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决定

曲线,劳动者,工作时间,市场


等效用曲线(如图2中的U1)只是描述了劳动者的市场工作(收入)和家庭生产时间的各种可能组合,实际组合状况受劳动者总工作时数及工资率水平的制约。若工资率既定,则图2纵轴OA’表示劳动者将全部工时用于市场工作时可以获得的最高收入水平,横轴OB’表示劳动者的工时全部用于家庭生产时的情形,此时劳动者的收入为零。效用可能线A’B’表示在工资率和总工时既定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市场工作时间)与家庭生产时间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A’B’左下方的点所代表的收入和家庭生产时间的组合,既定资源约束下虽能实现但效用较低;A’B’右上方的点,在既定的工时和工资率条件下无法实现。另外,效用可能线的斜率=收入÷时间=w,此处代表家庭生产的机会成本。结合劳动者的等效用曲线和效用可能线,即可建立收入-家庭生产模型,用来分析劳动者市场工作时数的决定。如图2所示,等效用曲线代表劳动者对市场工作和家庭生产的主观偏好,离原点越远的等效用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图2中有三条代表性的等效用曲线,U2代表了U0右上方的无法与A’B’相切或相交的所有等效用曲线,U1则代表了U0左下方的所有与A’B’有两个交点的等效用曲线。若劳动者效用可能线给定(即工资率和总工时既定),有且仅有一条等效用曲线U0与A’B’相切,切点E’即为劳动者的均衡点,E’点对应的工作时数是劳动者的均衡工作时数,它是能给劳动者带来最大效用满足的市场工作时数(B’He)与家庭生产时数的组合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的政治:农民工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J]. 陆文荣,段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2]家庭生产函数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改进及其拓展方式——一个基于统一坐标系统的分析[J]. 肖永青,王稼琼,吕晓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本文编号:3487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487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