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

发布时间:2016-10-18 10:36

  本文关键词: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奖论文集》2015年

利用新生态学理论解决石漠化问题的探讨

但维宇  冯银  刘玉  马梦璇  

【摘要】:本文从石漠化治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出发,探析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文化生态学、政治生态学与石漠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辩证分析后得出,恢复生态学是石漠化治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文化生态学可以用来研究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和提高与改变区域生态道德水平;而政治生态学可以改变政府对于石漠化问题的理解,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政策与法律,对彻底解决石漠化问题非常重要,以及对于推进石漠化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171
【正文快照】:

石漠化(Rock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剧烈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加剧林草植被损失、物种减少和水土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维楷,刘照光,刘庆;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1期

2 章家恩,徐琪;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1期

3 苏维词,朱文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enefit Evaluation on the Control Mode for Typical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7期

2 赵果元;李文杰;李默然;崔卫华;陈安生;常永第;;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3 杨钢;;贵州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石漠化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4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雷丽;蔡雄飞;程星;王济;;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张志勇;唐云安;方向京;和丽萍;;矿区废弃地土壤与杜仲重金属污染状况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7 陈宏峰;夏日元;唐建生;李兆林;;贵州六冲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特征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8 左兴俊;左太安;徐树建;;贵州省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9 高兴国;;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10 杨廷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克福;;安徽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王建勋;;西北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途径及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旺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生产力研究方法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海;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发展[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建平;;凤塘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陈永金;袁峡;吐尔逊古丽;买买提;李卫红;;中国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研究综述[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杨光;汪季;高永;郭建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修复效果的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金;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谷风;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Beta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锋;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梁霞;基于青海半干旱地区公路生态恢复集成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胡小龙;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詹珽;基于螺旋模型架构的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8 郑忠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与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胡文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毅;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刁百灵;湖北省粗梗水蕨种群、群落结构研究与保护建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富;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彭娟;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恢复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万云;枞阳大山不同演替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宏彦;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煤矸山景观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继明;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GHG,CH_4、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培曦;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晓南;珠江源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2 包维楷,陈庆恒;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4期

3 郭永明;唐时嘉;;四川省土地石化问题初探[J];贵州科学;1992年03期

4 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构想[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5 包维楷,王春明;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J];山地学报;2000年01期

6 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山地学报;2000年05期

7 包维楷,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1999年01期

8 吴宁,刘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03期

9 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9年02期

10 包维楷,刘照光;岷江上游大沟流域驱动植被退化的人为干扰体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钊;;治理石漠化 保护珠江源[J];前进论坛;2006年06期

2 臧海恩;;来宾市石漠化治理初见成效[J];广西林业;2006年04期

3 徐琨琳;;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6年Z1期

4 ;黔西南州8县(市)列入国家石漠化治理试点[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5 戴晓勇;杨成华;张贵云;崔迎春;王进;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贵州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建议[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张平仓;丁文峰;;我国石漠化问题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7 李月臣;杨华;;重庆市石漠化灾害特征及防治分区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2期

8 钱铭杰;吴芳芳;童立强;袁春;;西南地区石漠化发生、演变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8期

9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致辞——生态与经济并举,推进石漠化治理[J];草业科学;2008年09期

10 陈正府;刘开津;喻丹;张玲玉;刘开津;霍庆涛;娄万海;;贵州全面打响石漠化治理攻坚战[J];当代贵州;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庆良;郝菊海;;毕节生态试验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建华;邓琴;丁卫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7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温远光;陈放;朱宏光;赖家业;刘京涛;吴庆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建平;许奇聪;;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10 唐明榜;杨元熙;;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蒋秋;[N];广西日报;2006年

2 蒋卫民;[N];广西日报;2006年

3 齐联 李惠均 陈永生;[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武荔霞;[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5 蒋桂雄;[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6 肖克 刘久锋;[N];农民日报;2006年

7 李红梅;[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周丽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周丽燕;[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记者 张珂 通讯员 武建雷;[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卢红梅;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谭秋;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关键词: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44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1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