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2006年

发布时间:2016-10-28 14:26

  本文关键词: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2006年

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许文来  张建强  

【摘要】: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选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属于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且2001~2004年协调发展值逐年下降,可持续发展情况呈下降趋势。说明成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规划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工业、生态社会、生态服务业等的建设,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分类号】:F127;F205
【正文快照】: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两者有着对立统一 的关系。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意识到:过去 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必需谋 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对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是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 础…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3 严登华,何岩,邓伟,于振汉,张平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模型研究[J];环境与开发;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照升,杨天行,彭泽洲;密云水库三维水质模拟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兆顺;尚金城;许文良;靳克;;吉林省东部资源型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汪清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4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5 李鹤;张平宇;刘文新;;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6 张丽萍,朱钟麟,邓良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4期

7 刘梅冰;陈兴伟;;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糊综合评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余娟;吴玉鸣;;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估与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年04期

9 赵伟,杨志峰,牛军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10期

10 李孝坤,韦杰;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刘梅冰;陈兴伟;;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A];福建省参加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梅冰;陈兴伟;;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A];海峡西岸水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4 郭文献;夏自强;徐建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艳;武优西;曾珍香;;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 杨涛;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文俊;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郭瑜;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工程模糊集理论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胡大伟;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仿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熊崇俊;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徐小玲;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虎;沿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南水仙;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董慧謇;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杨力扬;敦煌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赵立梅;湿润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曹文;水资源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李艳;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余卫东;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省河津市为例[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陈广洲;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10 程叶青;矿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D];西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胜生;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2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3 邓宏兵;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4 李春晖,杨勤业;环境代际公平判别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5 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6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7 王黎明;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2期

8 冯耀龙,韩文秀;区域水-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1999年06期

9 温琰茂,柯雄侃,王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环境导报;1999年02期

10 吴跃明,张翼,王勤耕,朗东锋;论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岚;明小波;;成都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2 严涛;;成都市建材(瓷砖、卫浴)市场分布图[J];陶瓷;2011年08期

3 ;救灾·重建·跨越 成都抗震救灾三年大事记[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19期

4 夏敬标;练红宇;;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蔡曼姝;;成都市绿色人居和生态社区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3期

6 ;第十二届成都家具展即将举行[J];木材加工机械;2011年03期

7 王奇;;基于循环经济的成都市二手家具市场调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3期

8 练红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9 刘百宁;;唯有勤学敬业才能担当重任[J];金融博览;2011年07期

10 邓义明;;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文来;张建强;;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2 王答相;蒋得江;;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是搞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张丽霞;郭彦巧;顾凯平;;对西部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性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需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孟林;张国芳;毛培春;;发挥草地生态功能 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姬菊枝;郭家林;;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阎宏;;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刘成玉;郑景骥;刘华富;;从制度创新入手,推进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燕玲;;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申元村;王秀红;;加快沙区生态环境建设若干管理措施探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成都日报;2005年

2 高民庆;[N];农民日报;2005年

3 宋晓松 周弢;[N];西部时报;2005年

4 记者 顾瑞珍;[N];人民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永法;[N];中国纺织报;2008年

6 记者 俞晓颖;[N];绍兴日报;2008年

7 罗文明;[N];四川政协报;2009年

8 记者 于延琴;[N];安康日报;2009年

9 王有为;[N];抚顺日报;2009年

10 黄寰;[N];四川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银劳;基于自组织建模的成都GDP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李柏槐;民国时期成都工商同业公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江俊浩;城市公园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杜进有;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张忠;民国时期成都出版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曾晓阳;成都市城市森林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边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李朝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姜曙千;湘西北岩溶山区降水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红;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佟兆廷;城市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金云;公共部门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5年

4 邹霞;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风险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胡强;成都市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方向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李良科;成都市房地产企业土地竞拍价格决策的策略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张英;神华集团神东矿区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试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晋高升;成都市本科生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涂菁;成都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仝松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构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56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