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5:21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概述生态经济分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重要意义。选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22个指标,以行政县(区)为单元,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分区方法,把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带即南部暖温带半湿润农林生态经济带(Ⅰ)、中部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农林牧生态经济带(Ⅱ)、西北部温带半干旱农牧生态经济带(Ⅲ)、北部温带干旱半干旱农牧生态经济带(Ⅳ)和18个生态经济区。通过该研究的实践,不仅可为后续有效布设黄土高原的生态经济项目提供参考,而且可为较大尺度区域进行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黄土高原 生态经济分区 自然资源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分区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072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07)资助
【分类号】:S181
【正文快照】: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强调生态与经济相互耦合,本质上属于综合性区划,是区划研究中的较高层次[1]。我国是开展区划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从竺可桢的“中国气候带”、黄秉维的“中国植被带”,分别开创全国范围的区划研究以来,我国在区划方面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从自然区划、农业区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伟,郭来喜;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2 王亚强,王兰民,张小曳;GIS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震滑坡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3 白义;周自翔;许升全;;基于GIS的陕西蝗虫地理分布及区划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5年05期

4 李素清,李斌,张金屯;黄土高原植被数量区划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

5 舒若杰;高建恩;赵建民;吴普特;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6 马蓓蓓;薛东前;阎萍;代兰海;;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J];干旱区研究;2006年04期

7 潘贤君,胡宝清;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方法探讨——以大连地区陆域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年03期

8 肖燕;钱乐祥;;豫西山地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以洛宁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9 周华,杜历,周伟国,谢静华;宁夏河套灌区农业节水分区与模式[J];节水灌溉;2005年02期

10 邓振镛,尹宪志,陈艳华,蒲金涌,刘明春,李耀邦;甘肃三种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与适生种植区划[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再岚;智颖飙;李政海;张荷亮;EMMY Komada;刘玉虹;马文红;张建平;;鄂尔多斯东胜地区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姜峻;;现阶段陕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3 王丽;;黄山市生态经济区划模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4 王振健;董杰;唐永顺;肖燕;石立岩;张保华;;黄淮海平原典型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山东聊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5 张_";范建红;雷汝林;;区域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模式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6 张静;尹君;张贵军;商哲;;基于GIS地理格网方法的秦皇岛市生态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7 张伟;陈陵康;;基于MAPGIS水土流失控制因素分析——以民和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8 赵丽;付梅臣;严学仕;曹银贵;;河北永清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9 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10 伏洋;张国胜;颜亮东;李甫;;青海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刘邵权;陈国阶;;试论复合生态区划[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兴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用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周娜;刘纪平;董春;;改进的AHP及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分析中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兴;童新华;秦成;;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分区[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媛;王靖飞;吴亦红;;论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吉喜;韩永伟;;海城市国土资源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生态控制对策[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成文连;柳海鹰;高吉喜;关彩虹;;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及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陈美球;李芳颢;甘晓辉;;基于GIS的县级土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敏;异翅亚目DNA条形码,,谱系生物地理学及花蝽科(狭义)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宪钊;热带海岸木麻黄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谢满超;陕西秦巴山区瘿螨总科区系研究(脾螨亚纲:前气门目)[D];河北大学;2011年

7 程杰;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分布与气候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路海东;坡地粮草带状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段华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温守钦;鞍山南部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与评价[D];东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梁守翠;当归开花结实习性及种子营养物质积累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志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琳;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功能区划分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宇;大连市乡镇生态经济区划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梁秋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宋坦花;南四湖流域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宁志红;基于网格技术的生态经济区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京姐;泗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群,王效瑞,徐敏,张家鼎;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建,沈永平,鲁安新,王丽红,史正涛;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周立志,马勇,李迪强;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J];动物学报;2000年02期

4 周立志,马勇,叶晓堤;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J];动物学报;2002年02期

5 雷富民,卢建利,刘耀,屈延华,尹祚华;中国鸟类特有种及其分布格局[J];动物学报;2002年05期

6 王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自然灾害区划的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张祖新,周纪纶;城郊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基础[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2期

8 徐肇忠;专题制图中各有关专题要素求权方法的比较研究[J];测绘学报;1995年01期

9 胡宝清,刘顺生,木士春,李旭;山区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的新方法探讨──以湖南怀化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10 薛东前,董锁成,姚士谋,许刚;区域发展的本质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峰;吴发启;王力;王健;;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2 李霆;;黄土丘陵沟壑区应以林牧为主[J];陕西林业科技;1979年03期

3 胡树德;;对水土保持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新黄河;1956年05期

4 修松堂;张鹏期;章明义;马长安;钟润萍;;3TF—1.3型黄土高原反坡梯田修筑机的研制[J];陕西林业科技;1988年02期

5 朱显谟;任美锷;;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整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01期

6 伍光和;黄土高原重点县综合治理与发展规划中的地域分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7 王位泰,黄斌,姚玉璧,蒲金涌,张天锋;陇东黄土高原城市酸雨特征监测统计分析[J];干旱气象;2005年02期

8 祁永新,赵臻;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工作概述[J];中国水利;2005年12期

9 李紫薇;北京时空港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新型航空遥感技术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05年12期

10 刘贤赵;宿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2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5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7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冯磊;王治国;孙保平;张超;赵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与分区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2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4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5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6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9 记者罗盘;黄土高原首次栽培大樱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赵志励;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应重视的问题[N];陕西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龚向虎;有限理性下主体知识共享与转型绩效解释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4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7 宋娟丽;黄土高原草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9 成向荣;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壤-人工植被-大气系统水量转化规律及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10 龚明贵;黄土高原主要树种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提高宿主抗旱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虎平;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4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安巧绒;基于信息维数的地表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茜;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DEM的地形信息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紫燕;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黄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88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