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0:22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耦合原是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点;另一方面,生态建设的特性限定了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二者之间既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可以统一到生态经济建设这个焦点上来,形成良性耦合现象。伴随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问题的日益突出,寻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探讨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从不良耦合演变为良性耦合的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一半以上的县为生态脆弱县,47.6%的县为贫困县。在民族地区,每100个生态环境脆弱县就有74个是贫困县。民族八省区中青海和宁夏的生态环境脆弱县全是贫困县。可见,民族地区只有搞好生态建设才能脱贫,脱贫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现状已经给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地区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课题。 关于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问题的研究属于边缘性和交叉性研究领域,国内外很少有专门论述,相关研究散见于民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论著之中。对此问题研究的难度,一方面体现在民族地区研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领域的广阔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视角着眼,分析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明确其所处现实坐标;从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相关关系的视角突破,力求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联动的视角切入,提出相应的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外部建议对策。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 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问题的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界定,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回顾,明确本文的研究主线和突破口。(2) 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现状的梳理,寻找二者不良耦合的原因,探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3) 围绕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思路,按照不同类型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分区治理的模式。(4)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实际需求,为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目的,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劳务经济来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5) 在总结民族地区生态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光靠民族地区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启动和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并相应地提出政府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推进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 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 耦合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7
  • 1 绪论17-32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17-20
  • 1.1.1 研究背景17-18
  • 1.1.2 研究目的18-19
  • 1.1.3 研究意义19-20
  • (1) 理论意义19-20
  • 1.2 相关概念界定20-23
  • 1.2.1 民族地区20-21
  • 1.2.2 生态建设21-22
  • 1.2.3 经济发展22-23
  • 1.2.4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2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3-29
  • 1.3.1 国外相关研究24-26
  • 1.3.2 国内相关研究26-29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9-32
  • 1.4.1 研究思路29-30
  • 1.4.2 研究方法30-32
  • 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理论基础32-45
  •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2-35
  • 2.1.1 落后地区开发理论32-33
  • 2.1.2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33-35
  • 2.2 创新理论35-37
  • 2.2.1 技术创新理论35-36
  • 2.2.2 制度创新理论36-37
  •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祸合理论37-44
  • 2.3.1 系统理论37-38
  • 2.3.2 环境经济学理论38-39
  • 2.3.3 生态经济学理论39-41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41-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分析45-63
  • 3.1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具体表征45-56
  • 3.1.1 生态退化45-50
  • 3.1.2 经济落后50-56
  • 3.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总体特征56-60
  • 3.2.1 生态脆弱导致贫困56-57
  • 3.2.2 贫困导致生态脆弱57-60
  • 3.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60-62
  • 3.3.1 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制约作用60-62
  • 3.3.2 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破坏作用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4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良耦合的原因分析63-79
  • 4.1 自然原因63-67
  • 4.1.1 脆弱的生态基础63-65
  • 4.1.2 恶劣的生存条件65-67
  • 4.2 经济原因67-70
  • 4.2.1 薄弱的经济基础67-69
  • 4.2.2 不合理的经济行为69-70
  • 4.3 社会原因70-75
  • 4.3.1 人口增长的压力70-73
  • 4.3.2 滞后的观念和教育73-75
  • 4.4 制度原因75-78
  • 4.4.1 决策失误75-76
  • 4.4.2 政策失衡76-77
  • 4.4.3 管理失当77-78
  • 4.5 本章小结78-79
  • 5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条件分析79-94
  • 5.1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阶段目标79-83
  • 5.1.1 相关指标预测79-82
  • 5.1.2 阶段目标82-83
  • 5.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有利条件83-86
  • 5.2.1 比较优势83-84
  • 5.2.2 政策优势84-85
  • 5.2.3 后发优势85-86
  • 5.2.4 区位优势86
  • 5.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不利因素86-93
  • 5.3.1 技术创新能力偏弱86-88
  • 5.3.2 制度成本过高88-90
  • 5.3.3 生态观念落后90-93
  • 5.4 本章小结93-94
  • 6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分区治理94-109
  • 6.1 分区治理的总体原则94-97
  • 6.1.1 生态良好与经济落后耦合区95-96
  • 6.1.2 生态脆弱与经济发达耦合区96-97
  • 6.1.3 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耦合区97
  • 6.2 内蒙古和宁夏农牧交错区的治理对策97-100
  • 6.2.1 整体战略98-99
  • 6.2.2 具体措施99-100
  • 6.3 新疆干旱区的治理对策100-103
  • 6.3.1 整体战略101-102
  • 6.3.2 具体措施102-103
  • 6.4 青海和西藏青藏高原地区的治理对策103-106
  • 6.4.1 整体战略104-105
  • 6.4.2 具体措施105-106
  • 6.5 广西、云南和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治理对策106-108
  • 6.5.1 整体战略106-107
  • 6.5.2 具体措施107-108
  • 6.6 本章小结108-109
  • 7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实践途径109-126
  • 7.1 发展循环经济109-112
  • 7.1.1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110-111
  • 7.1.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11-112
  • 7.2 发展生态产业112-123
  • 7.2.1 生态农业113-116
  • 7.2.2 生态工业116-121
  • 7.2.3 生态旅游121-123
  • 7.3 发展劳务经济123-125
  • 7.3.1 农业消化型123-124
  • 7.3.2 非农拉动型124
  • 7.3.3 异地扩张型124-125
  • 7.4 本章小结125-126
  • 8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政策措施126-145
  • 8.1 生态经济建设的利益补偿126-129
  • 8.1.1 绿色国民帐户126-128
  • 8.1.2 资金和政策的补偿128-129
  • 8.2 消除生态贫困的措施129-135
  • 8.2.1 提升教育与科技水平130-132
  • 8.2.2 生态移民工程132-133
  • 8.2.3 转移支付133-135
  • 8.3 产业发展的转型135-141
  • 8.3.1 发展重点的转移136-140
  • 8.3.2 兴办民族特色产业140-141
  • 8.4 政府的制度创新141-144
  • 8.4.1 非均衡发展战略141-143
  • 8.4.2 改变政府的观念和做法143-144
  • 8.5 本章小结144-145
  • 结论145-147
  • 参考文献147-1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5-156
  • 致谢15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德;;沂源县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艳丽;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乃茜;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殷娟娟;临汾市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松;织金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途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张丽萍;基于协调度模型的西峰区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6 丁润超;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89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