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朱晋川.pdf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1-25 08:24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zhangbing32159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_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_朱晋川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农村金融研究5October 2013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文/ 朱晋川「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是金融业态和模式、金融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契机。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入手,深刻分析了其产生背后的供需因素,全面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现阶段的市场主体、竞争格局、业态模式等内容,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述评。产生背景:供需双方的合力(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综合既有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以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代表精神的,以传统金融业的在线化、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化和金融生态圈新型化为主要业态表现的,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核心模式的新兴领域。就其内涵而言,涉及货币信用化与虚拟性流通,就其外延而言,拓展到互联网的各种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本质上并未改变金融的属性,只是对金融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重构,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次革新。(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目前主要是以Web2.0为主要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崭新的金融模式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出于金融个体(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对于降低成本的强烈渴求,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因此,它是需求型拉动与供给型推动二者合力的结果(见图1):1.需求型拉动因素。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各主体的运营成本、融资费用、信息不对称风险、时间消耗等众多成本的存在使得各个主体对金融模式创新的渴求更为强烈,这种由需求拉动的因素,逐渐改变着金融主体的消费习惯,成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强大内在推动力。2.供给型推动因素。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数据搜插图:胡卫东6农村金融研究October 2013OVER STORYC封|面|文|章索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金融与互联网机构的技术平台的革新、企业逐利性的混业经营等为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和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提供了可能,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技术保障与支撑,成为一种外化的拉动力。在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平台上,第三方融资与支付、在线投资理财、信用评审等模式的不断涌现,不仅使现代信息科技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各金融主体,也使得传统的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机构而言,机遇大于危机,发展胜过挑战。现状分析:主体、格局、业态与模式(一)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构成就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主体构成而言,大致可以做以下归类:1.资金供给者。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资金供给者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包括渗透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者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金融组织,而新兴的进入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阿里巴巴、点名时间等,这些企业不仅本身成为资金的供给源,更是将众多传统所谓的“低净值客户”纳入到金融资源供给方,并初具规模。前者都是借助互联网将传统业务进行外化,后者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业务进行渗透,无论是外化还是渗透,二者都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了经营业务的混合。图1: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供需因素分析2.资金需求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资金需求者虽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政府、企业和个体的范畴,但在惠及的范围上却有着很大程度的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使得被排挤在传统金融机构门槛之外的、相对弱势的组织和个体需求者,有了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资金获取渠道。因此,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普惠性和包容性更胜以往的传统金融模式。3.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依靠更加便捷的信息技术,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主体对于中介机构的依赖性。就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充当该领域的中介机构,与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相似,这种模式的中介机构不仅充当了资金结算的平台,更是对资金供需的上下游环节进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在满足资金支付的同时,更能起到资金归集的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这一功能更加明显。(二)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既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也有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因此,在这个领域内,市场竞争格局(见图2)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1.传统机构与新兴企业的阵营较量。本文所界定的传统金融机构是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规模相对成熟的、业态相对稳定、模式相对固化的金融组织,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则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营业务的、以互联网为渠道的、向既有金融市场和市场盲点区域渗透的企业和组织。这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对金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对金融渠道的重新构建等方面展开。2.阵营内部的市场抢夺和模式创新。阵营内部的格局重构主要表现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渠道的地位逐步下降和以证券、基金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的权重不断攀升的格局变动,其表现为各金融机构和组织之间的竞争;以信贷类和非信贷类业务为划分标准的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继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竞争。就短时期的发展态势而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对传统金融领域产生冲击,但这种冲击的范农村金融研究7October 2013围和力度有限。具体阐释如下:(1)冲击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互联网的引入使得新兴企业突破了传统货币流通的束缚,在全新的运作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支付、透明的信息、风险的降低、合理的资本期限匹配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短时期内包容了更多的金融投资者与需求者,这对只注重高净值客户的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重大冲击。随着金融脱媒的持续推进,这种模式带来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崭新的模式产生冲击具有必然性。(2)重构的力度具有有限性。就目前的市场数据而言,银行业总资产2013年初就已突破130万亿元,紧随其后的信托业和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也分别达到了10万亿元和7万多亿元。单从规模上讲,互联网金融的资产总规模依然不够强大。例证之一便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前100强的营业收入只有2000亿元左右。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依然庞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构力度尚不能达到与之分庭抗礼的地步。再加上传统金融机构的强大信贷扩张能力,化解流动性陷阱的固有制度,完备的结算、清算和信贷IT架构,庞大的物理网点等优势,短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很难撼动传统金融业的地位。(三)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模式1.传统业务的在线化,主要涉及传统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化和手机银行化、证券业务网络化这两大模块。前者已经几乎涵盖了传统银行业务中除现金业务以外的各种金融服务(电子支付、资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等)。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逼近1200万亿元,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已达900余万亿元,个人网银交易已超250万亿大关。我国的手机银行资金处理规模也达到2万亿元,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也达1500多亿元。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91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