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市场经济与政治参与的一致和冲突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9 16:38

    [摘要]政治论文世界民主发展的历史表明,商品经济孕育了现代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利益主体急剧分化、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市民社会初步发育,确实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也给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应从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出发,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治参与;一致;冲突

 
  纵观世界民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品经济孕育了现代民主政治,专制主义总是与自然经济紧密相连。因此,作为民主政治重要表现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有赖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确实得以扩大。但是,市场经济囿于自身的局限性,与民主政治又存在相冲突的一面,对公民政治参与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
一、当代中国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源自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1]政治参与可能采取的形式因社会而异,但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1)投票,以选举、罢免官员或决定重大国事;(2)选举,包括投票、政治捐助、政治宣传及组织选民等一系列政治行为,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3)政治表达,诸如来信来访、协商对话、集会、请愿,乃是公民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4)政治结社,即公民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以组织方式从事政治活动。
  政治参与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多数政治学家都给予极高评价,视为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意,防止决策的片面性,促进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有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弥补权力制约之不足,增进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支持性的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社会流动、社会自治等方面也有促进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其本质要求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公民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点比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客观上阻碍了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使得公民政治参与在范围上不广泛,在效果上也不理想。此外,由于“文革”及其他极端化政治运动的影响,一些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表现冷淡。因而,民主的理想与民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不断完善,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力。公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苏醒,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无论城乡、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政治参与都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形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的新气象。迅速发展的公民政治参与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市场经济与政治参与的一致性
  人们普遍相信,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2]“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3]
  1、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研究表明,收入与参与成正比关系。收入越多,参与政治的兴趣就越高。因为参与政治需要一定的资源,诸如知识、财富、时间,其中财富尤为重要。毫无疑问,那些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公民是无暇顾及政治生活的,只有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才会得以萌发。“严重贫困的群众根本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4]“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5]市场经济改变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并积极地参与进去,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社会资源。随着人们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必将从不过问政治到参与政治,甚至要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现在新富阶层走上政治前台参与民主政治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私企业主捐资参政、竞选村官时道德权威让位经济能人的例子随处可见。并且,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现代交通、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人们获取政治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设备保证,为公众形成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知与共识创造条件。”所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市场经济激发利益意识,为政治参与提供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利益的追求与实现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的真正动机。但是,计划体制的长期运行,形成了一种片面强调国家利益、排斥多元社会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非正常的格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如果人们的利益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差别,人们也就失去了参与政治的动力,因此计划经济社会中公民多是执行型和动员型参与,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程度低。市场经济更好的诱发人们的内在利益动因,导致利益主体急剧分化,打破传统的一元化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诸多利益单元。“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等阶层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7]不同的利益群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寻求利益保护,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这就使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高,政治意识也有所增强,于是政治参与特别是利益性政治参与活动大量涌现。尤其是新生的利益群体,他们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已经较为充分地认识到政治在社会利益分配和人们利益实现中的权威性地位。因此,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以寻求政治上的表达。这种存在利益差别和冲突的利益格局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的根本依据。
  3、市场经济培育公民文化,为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社会生活高度一体化,政治全能和政治主导的社会体制造就了民众的依附人格。于是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广泛存在,公众普遍缺乏民主权利意识。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主体的自主和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人们提供选择的自由、职业的自由和其他方面广泛的自由。民主政治的核心就在于个人独立和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公平的经济,要求在利益分配、调节过程中,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平等交换。因此,市场经济通过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使人走向市场,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从由政治对经济的高度控制模式所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由市场交换所形成的平等交往的横向联系逐渐取代等级身份的纵向关系,客观上培育了公民的自由平等观念、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促使人们由被动参政转化为主动参政。

  4、市场经济促进市民社会发育,为政治参与奠定有力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缓慢,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高度垄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治结构单一,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应有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领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社会自组织系统和社会中间组织的功能被政治控制取代,公民失去政治参与的基础。市场发育引起社会大分化,多元的利益主体逐步成长,个人利益的增强激发了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经济改革弱化政府职能,国家权力逐步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退出,国家对社会的全能式控制相对减弱,社会和公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如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主协会,中国的市民社会得到了成长。有关资料表明,至1999年底,全国经过注册的社团达19万多个。公民可以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团体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技能,也可以通过社会团体向政治系统表达自己利益要求和愿望。社团组织将新分化出来的社会主体联结成新的群体,形成了新的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保护机制。利益团体的政治参与,才是有效而成熟的政治参与,这将是我国今后政治参与的一个“生长点”。

三、市场经济对政治参与的负效应
  市场经济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提高和改善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然而,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在形成中的市场体制还极不完善,市场交换原则的滥用和金钱对政治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市场经济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首先,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的追求目标发生变化,政治注意力相对转移。过去,非市场化的经济抑制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由于市场的社会化,实利性的经济机会增多,人们能自由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一度会取代人们对政治参与的追求,部分公民出现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现象。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1992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对于谈论政治频度,表示经常谈的33%,偶尔谈的40.3%,极少谈的18.5%,不谈的5.5%。[8]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公民参与政治过程的减弱会导致政府行为合法性与权威性降低和对政治过程的监控程度降低,进而导致公共权力异化。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没有机会参与政治。人口流动是指公民在不同行业、阶层、地区和单位之间的流动。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主体的自主自由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开放不断扩大,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发展。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目前中国有8800万流动人口(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9]据调查,农民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比例比较低,仅有19.3%,没有参加选举的占79.5%。[10]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不足表明,由于现有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流动人口无法有效地参与户口所在地的民主选举;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在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城市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如果得不到充分尊重和有效满足,将有可能引发这部分人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如何保证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问题,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力军,而不是被排斥在政治社会化和民主化进程之外,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再次,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滥用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易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发生畸变,出现所谓的金钱政治。市场经济促使社会关系商品化,利益观念个人化、功利化,这就使得一些人把参与政治仅仅作为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手段,忽视甚至否认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本质。比如近年来诉诸报端的私企业主贿选人大代表、农民代表由于贫穷出卖手中选票的事例。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一些资源的配置不是由市场来完成的,而是政府,因此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密。市场经济的主体往往运筹于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实现自身利益的“接口”,部分官员由于私利的驱使也积极进行权力寻租,由此衍生出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上述情况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加深了一般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心理。民众疏离感的增强相应地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导致公民参与政治过程的减弱。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一方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缺失甚至异化。但是毋庸置疑,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公民要求积极介入政治过程的趋势是无法遏制的,市场经济社会必然要求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政治论文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1.
  [2][3]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89.69.174.
  [4]科 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1.
  [5]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0.291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
  [8]张明澎.中国“政治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8.
  [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0.
  [10]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6).



本文编号:8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8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