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ArcGIS的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发布时间:2016-09-18 15:28

  本文关键词:基于ArcGIS的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14年

基于ArcGIS的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张英  

【摘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伴随而来的是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大量发生,而秦岭地区作为西部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区,更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在秦岭地区探索一套科学的防灾减灾的评估方法对于当地政府组织开展防灾和灾害营救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旬阳县为例,依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委托的“旬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在旬阳县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律、发育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然后结合GIS技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最终得到易发性区划。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对旬阳县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统计及资料收集,并结合Arcgis图层分析,总结旬阳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占总数的91.4%,其次为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①主要河流两岸及河流沟谷密度区,②五条断裂带带附近,③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如316国道、201省道、襄渝铁路、十天高速等道路两侧以及路网密集区,河流、断裂带、道路周围灾害均呈带状线性分布;时间分布规律为:每年的7、8、9月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几个月份。 (2)研究区内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的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分别是:工程地质岩组,坡向,坡度,斜坡高程,坡形,降雨量,断裂带,河流,人类活动。 (3)在易发性评价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两种方法,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结合GIS技术,得到两种不同方法的易发性区划。两种方法在确定评价因子基础上具体思路如下: 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结合专家经验和权重计算公式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值,其次对各个因子赋值,结合GIS技术得到评价因子的归一化图,最后利用易发性指数计算公式和GIS的重分类功能得到研究区易发性分区; 信息量法将选取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重分类,之后利用GIS功能结合单因子信息量值和总信息量值计算公式分别得到各个因子信息量值和总信息量值,最后利用均匀等距划分总信息量值得到研究区易发性分区图。 (4)通过对比两种评价方法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和优劣,相同点:两种评价方法各易发等级中的灾害密度与总的灾害密度比值随着易发等价增加而增加,说明两种方法均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不同点: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存在着算法不同、处理因子方式不同、定量化程度不同,而且信息量法中高易发区中灾点数比层次分析法相映区域中多,相比较而言,信息量法较为准确。前者的评价方法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后者为定量分析。 (5)论文将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易发性分区图对比整合得到旬阳县易发性区划图。研究区易发性分区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结果如下: 高易发区总面积1650.944km2,主要分布在汉江、旬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沿岸,道路两侧,占全县面积的46.59%;中易发区总面积1740.519km2,,占全县面积的49.12%;低易发区面积151.826km2,主要在北部高山区,占全县面积的4.28%。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94;P20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吴柏清;何政伟;刘严松;;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3 侯建军,韩慕康,张保增,柴宝龙,韩恒悦;秦岭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J];地理学报;1995年02期

4 殷坤龙,晏同珍;汉江河谷旬阳段区域滑坡规律及斜坡不稳定性预测[J];地球科学;1987年06期

5 石菊松,张永双,董诚,吴树仁;基于GIS技术的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6 于晓辉;林玲玲;李静;门妮;白相东;袁四化;刘晓燕;;基于GIS的中秦岭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于德海;彭建兵;;陕南公路软弱变质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8 许冲;戴福初;姚鑫;赵洲;肖建章;;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9 唐飞;陈曦;程维明;周可法;;基于DEM的准噶尔盆地及其西北山区地势起伏度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年03期

10 刘引鸽;葛永刚;周旗;;秦岭以南地区降水量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敬小东;;GIS支持下的九龙县居民地适宜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靳世雄;陈永波;杨宗佶;;基于贡献率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雅安雨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3 田凤宾;赵军;张俊;;甘肃省草原灾害评价与预警决策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4 毕晓玲;李小娟;胡卓玮;王志恒;赖晗;;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其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李华;吴俊俊;李长发;徐恒力;;河南省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6 吴彩燕;乔建平;;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地层因素对三峡库区滑坡发育的影响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何政伟,黄润秋,许强,姜琪文,赵银兵,刘少军;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范继跃;何政伟;赵银兵;倪忠云;陈小亮;;GIS在四川九龙县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金江军;潘懋;邬伦;屈红刚;丛威青;;深圳市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10 吴柏清;何政伟;刘严松;;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马凤山;郭捷;魏爱华;巩城城;;一种改进的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及其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燕群;蒙吉军;;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许冲;戴福初;姚鑫;赵洲;肖建章;;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许冲;戴福初;姚鑫;陈剑;涂新斌;肖建章;孙瑜;;汶川地震滑坡在两个典型区域内的分布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7 苗壮;赵法锁;;基于GIS的西安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年学;李晓;李守定;赫建明;;地震极震区岩体滑坡滑动面振动破坏形成与稳定性评价的探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爱军;孙莹洁;田运涛;;基于GIS平台泾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晶;张国平;张芳华;蔡芗宁;;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气象预警模型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晨;基于非线性系统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态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孟凡奇;基于GIS的泥石流预测预报[D];吉林大学;2011年

6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7 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周保;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发育特征与群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丽;海底隧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及实例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辉;台风区村民居住用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伟冬;暴雨监测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许林艳;空间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卫青;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程;陕西省太白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新蕊;宝鸡地区黄土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孙京姐;泗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毕晓玲;地形因子在四川省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利;祁生文;叶洪;;基于GIS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陈晓利;冉洪流;祁生文;;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廖克;成夕芳;吴健生;陈文惠;;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5 吴柏清;何政伟;刘严松;;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6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1991年04期

7 傅鹤林;周中;卜翠松;罗强;龙万学;;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国内外现状[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王景明;渭河盆地活动构造与地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4期

9 向喜琼,黄润秋,许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实现[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10 邢秋菊,赵纯勇,高克昌,郭跃;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逻辑回归评价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奋琴;基于RS和GIS的水土流失因子提取与分析——以攀枝花市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储敏;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构造问题[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3 贾韶辉;基于RS与GIS技术宣汉县天台乡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张彩霞;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提取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魏从玲;基于GIS的巫山县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李强;基于GIS的重庆市北碚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富贇,宣世进,张永军;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2 刘运明;广西国土资源厅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6期

3 郭志勇,温洛,陈燕,陈建新,古永保,冯起富;南阳降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J];河南气象;2003年04期

4 赵亚甜;佛山市地质灾害及防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总目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4期

5 柏钰春,王勇,尹喜霖;浅谈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整治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年05期

6 段妙珍;等时辰村地质灾害分析[J];山西煤炭;2004年04期

7 赵正强;城市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建设发展分析[J];哈尔滨铁道科技;2004年04期

8 ;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年05期

9 ;2005年全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06期

10 ;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潘云华;姚道强;;十堰市地质灾害预报警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惠军;蒲达成;鲁科;陈倩;魏昌利;;汶川强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张时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管理系统[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7 张继良;徐阳;李赟;;平江县地质灾害的现状分析及防御对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学杰;林进清;冯志强;;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山东省2009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报告[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广丰;陈水扬;蒋小兰;;湖南绥宁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预报[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文彩云;[N];广西日报;2005年

2 乔彦肖 常庆娟;[N];河北日报;2000年

3 程庆展;[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5年

4 夏珺;[N];人民日报;2003年

5 钟振宇 本报记者 夏先清;[N];四川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靳泉;[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肖晓莉;[N];阿坝日报;2007年

8 三郎俄木;[N];阿坝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于延琴;[N];安康日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王海军;[N];阿克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文江;地质灾害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马常春;青岛地区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机理及预报预警[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炜锋;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邱海军;区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爽;辽宁省人类活动、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惠鑫;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魏敏;广东省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统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洋;3S架构下的地质灾害灾情风险评估原理、方法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沪毅;输气管线在地质灾害中的力学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于远祥;铜川市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与综合区划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7 叶松源;苍南县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刘永建;湖南境内沅水流域地质灾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国军;地质灾害动态跟踪系统研究与开发[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其磊;长输管道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ArcGIS的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7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