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9-19 10:22

  本文关键词: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地构造相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662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9卷

复杂的外表抓住其本质,就会对复杂的造山带形成、质历程的构造岩片、超岩片,并将其合理地填绘在地

演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地构造相在一定程度上质图上.揭示了造山带形成演化的规律,不同的造山带就是

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许靖华认为绝1 地质填图中的大地构造相划分原则大多数造山带均为弧后盆地消减、碰撞造山形成,并导致造山带产生日尔曼、摄尔特和类特大地构造相(Hsu,1991);如果不止一个弧后盆地的碰撞,则可产生多个日尔曼、摄尔特和类特大地构造相;一般来说它们相互间是有次序分布的.应用大地构造相分析造山带的结构与演化,就是对造山带进行比较解剖.应用大地构造相研究造山带结构、演化可表现在两个方面:.,如昆仑造山带、喜玛拉雅造山带等.碰撞造山带中最易识别、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3个大地构造相单元是俯冲-碰撞消减增生蛇绿杂岩、前陆复理石磨拉石建造和陆缘岩浆弧带,找到这3个单元后,就可以依照碰撞造山带的模式去重塑造山带的整体格局;另一方面对

笔者在东昆仑造山带1∶250000地质填图的实际应用中,认为许靖华的大地构造相(Hsu,1991;许靖华等,1998)划分较为粗略,Roberton(1994)的划分较为详细,某些大地构造相,.一个造山过程一般包含了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大地构造相单元,Robertson的划分与造山作用的每个阶段相对

应,因而较易划分出不同的大地构造相类来,也容易将它们归为不同的造山阶段,可以在填图的较早阶段认识造山带形成演化的一般规律,对进一步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在对东昆仑造山带海西期主造山旋回的研究中,我们划分出扩张洋脊相、大洋海山

研究程度较高的造山带,运用大地构造相可以解释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含生物礁相)(Wangetal.,观察到的复杂现象和弥补缺失的地质记录.每一个1998)、深海平原相(Zhangetal.,2000)、大陆碎块大地构造相类都具有不同的成生时代和环境,弄清相、前陆盆地相等,加深了对东昆仑造山带碰撞前多了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就能够对造山带中出现的复岛洋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认识,以及造山过程和时限杂地质情况和造山带演化细节作出合理的解释.由的基本轮廓.应该看到,不论是许靖华还是Roberton于大地构造相给出了一个组成造山带的基本“蓝图”(许靖华等,1998),因此即使造山带的某些部分由于掩埋、剥蚀或断失等原因不一定能找到,即使一些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掌握了“蓝图”知识,仍然能够判断已消失的东西曾经存在过.

的大地构造相的划分和研究都是针对威尔逊旋回的造山带,而中国的造山带往往具有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软撞撞、多旋回)的特点(殷鸿福等,1998),通过在填图实践中对前人所提出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的应用和仔细推敲,本文认为,在造山带的中比例

大地构造相的提出使人们加深了对非史密斯地尺填图中,对大地构造相的应用可按下列原则进行:层的认识(张克信等,1997):在空间概念上非史密斯(1)中比例尺1∶250000地质填图中,原则上可采纳地层是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但经过了构造Roberton的划分方案,若采纳许氏方案,在一幅1∶移置和构造混杂的地层.从大地构造相分析角度看,250000地质图中可能仅出现2~3个相,使其过分用非史密斯地层单位岩片和超岩片进行造山带混杂简单化,达不到深入调查的目的.按Roberton方案,岩填图,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按岩性划分岩片,再把一幅1∶250000地质图中一般可划分出10~20个“类似的”岩片归并为超岩片,而是首先要从时序和相,可达到深入剖析造山带组成、结构和演化历程之相序调查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张克信等,2001),显然目的.但应具体造山带具体对待,不可全盘照搬.大地构造相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纲”.从本质上讲,造(2)在划分中,应以造山带演化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山带非史密斯化的过程就是其大地构造相的混杂过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和物质建造为主线,改造应程.因此,在大地构造相“蓝图”知识下,可以较快、较予适当考虑.如扩张洋脊、弧前准确地厘定不同期、不同相、不同变形样式和不同变盆地、前陆盆地等大地构造相强调了构造古地理单


  本文关键词: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7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