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OpenSees的核电站取水结构地震反应与易损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22:06

  本文关键词: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5年

基于OpenSees的核电站取水结构地震反应与易损性分析

张轶群  

【摘要】:取水结构作为核电冷却系统的重要供水设施,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取水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对强震作用下某核电站取水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利用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了取水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利用基于考虑钢筋和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的纤维单元模型及土体动力弹塑性模型的软件平台OpenSees,建立土-结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对取水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取水结构以及地基土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并对取水结构的变形性能和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设计基准地震作用下,取水结构与周围土体的变形呈现出较大的非线性,土体变形以剪切为主。取水结构的最大内力和最大抗剪需求能力比分别发生在下层侧壁与底板相交的角点处和靠近侧壁的底板端部。取水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抗剪承载力均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安全性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 (2)利用响应面法建立取水结构的极限状态响应面,采用中心点法、验算点法(JC法)和蒙特卡洛法分别计算结构的可靠度,得到取水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基本一致,取水结构的易损性由层间位移角控制。 (3)根据美国核管会(NRC)和电力研究院(EPRI)推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得到几组具有不同置信度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并计算出结构的高置信度低失效概率(HCLPF50)和中值地面加速度能力Am,对取水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具有95%置信度的易损性曲线较为保守,而均值易损性曲线较为适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1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贵珍;刘立平;李英民;;某核电站出水口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2 李忠献;李忠诚;梁万顺;;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和岩土参数不确定性的核电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3 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胡道功;张作辰;;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4 刘晶波;刘祥庆;薛颖亮;;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Pushover方法适用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09期

6 薛志成;王振清;裴强;吴爽;;核电站取水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析[J];工业建筑;2012年08期

7 胡群芳;赵永全;;核电厂取水隧道横纵向地震力对比与风险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8 孔宪京;林皋;;核电厂工程结构抗震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4期

9 周福霖;谭平;刘德稳;;核电站安全的地震威胁及对策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4期

10 白文婷;;核电厂抗震设计中的两个问题及厂房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贵珍;刘立平;李英民;;某核电站出水口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2 张裕;刘元雪;赵吉昌;;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理论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建筑;2012年06期

3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4 还毅;方秦;柳锦春;张亚栋;杜博;;考虑时空耦联的等效惯性加速度加载的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5 裴强;薛志成;胡波;;考虑地基不均匀性核反应堆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6 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J];地震;2012年01期

7 李钢;刘晓宇;李宏男;;汶川地震村镇建筑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李建波;林皋;钟红;胡志强;;核电结构设计中参数不确定性对楼层谱计算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燕今伟;孟祥保;;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基层图书馆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04期

10 许冲;徐锡伟;于贵华;;玉树地震滑坡分布调查及其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震地质;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琳;;关于中国核电产业改革的建议[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周艺怡;沈佶;;以城际战略产业链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晶波;王文晖;赵冬冬;;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反应位移法的改进[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秦晓春;李宗禹;邵社刚;;美国、德国与中国的综合交通网规划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对比分析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左双英;肖明;;映秀湾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三维非线性损伤地震响应数值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白家荣;史庆轩;陈曦虎;刘永福;;汶川大地震西安市中小学建筑的震害调查和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晶波;王文晖;刘祥庆;;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对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宏;;山东省纳米材料科技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9 陈芳;穆荣平;;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关联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倚山;朱海骏;吴建;韩非;;湖北核电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案[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升飞;密度锁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章江洪;电镀锌稀土转化膜工艺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楚雄;基于全局任务坐标系的精密轮廓运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中锋;树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鉴别式训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李维英;蔗渣及其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改性及分离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经伟;水库进水塔—地基整体结构三维有限元静动力稳定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龙敏;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山令欣;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发展目标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林辉;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受隧洞穿越影响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6 李世玺;交流电功率智能传感器粗信号的处理[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宋冠宇;核级奥氏体钢加工过程中铁污染的产生及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保军;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孟宪春;多层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韩岗;村镇生土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 ,徐红 ,周凌;纵观全局 着眼“适度发展核电”[J];工业技术进步;2001年02期

2 周健,苏燕,董鹏;软土地层地铁及地下构筑物抗震动力分析研究现状[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3 李育枢;高广运;李天斌;;偏压隧道洞口边坡地震动力反应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4 张敬才;核电设备国产化现状及启示[J];东方电气评论;2001年02期

5 胡聿贤;关于我国核电站抗震规范的建议[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1期

6 戚承志,钱七虎;核电站抗震研究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7 曹炳政,罗奇峰,马硕,刘晶波;神户大开地铁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8 赵媛;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核电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9 陈国光;计凤桔;周荣军;徐杰;周本刚;黎小刚;叶友青;;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7年03期

10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地震地质;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彬;刘晶波;;粘弹性人工边界在Marc中的实现[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侯春林;核电厂结构抗震分析中不同规范要求引起的差异及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诚格;我国今后新建核电站若干安全问题的考虑[J];核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2 孙凌,王莉,王俊,杨德生;核电站用冷热交换器抗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2期

3 应春豹;;核电站安全与选址[J];环境;2002年09期

4 周全之;核电:安全、清洁的能源[J];大众用电;2005年10期

5 ;核电站选址揭秘[J];环境;2005年07期

6 杨小清;高维成;郭苏粤;;核电站应急柴电机组技术方案及市场前景[J];柴油机;2006年04期

7 王宏伟;;核电站应急管理原则与国际教训[J];国防科技工业;2007年02期

8 李实;;核电站文档与文档工作[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年03期

9 潘华;李金臣;吴迪忠;;2007年7月16日日本新潟地震对柏崎刈羽核电站的影响[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11期

10 周涛;彭常宏;;《核电站系统及设备》课程“三步法”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核电站安全性的人的因素研究——安全文化在核能界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李晓明;;在役核电站的运行业绩分析及运营技术发展[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金平;李磊;张新立;;浅议核电站的防火及其技术手段[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莉萍;黄桂玲;雷玺;许新;;滨海核电站设计基准洪水分析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晓岚;;集中化核电站营运战略下质保管理体系整合与复制思考[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核电质量保证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专集[C];2010年

6 钟国庆;曾逢春;黄文君;苏国权;俞亦军;;核电站控制系统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A];核电建设与浙江先进制造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倪昕玮;叶驰川;;无线通信技术在核电站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倪卫冲;;内陆核电站核与辐射安全的航空监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9 陆秀生;李利;;在运核电站技术改进管理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10 王天运;任辉启;张力军;刘国强;;爆炸地冲击作用下某核电站安全壳的破坏形式[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瞧;[N];中国工业报;2007年

2 中国CDC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朱昌寿;[N];健康报;2007年

3 于宏建;[N];人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郭智生 通讯员  李学兵 秦庆峰;[N];威海日报;2006年

5 张生余 申岳国;[N];解放军报;2005年

6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N];人民日报;2010年

7 张田勘;[N];大众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韩显阳;[N];光明日报;2002年

10 ;[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雷翠萍;核与辐射认知和风险沟通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2 张衡;核电站应激环境下鲁棒感知网络的多冗余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肖东生;基于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何元峰;核电站松动部件的质量估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郑华文;核电站松动件定位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芳;基于云架构的风险监测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高慧敏;核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的数学建模及联合运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李晓明;基于RCM的核电站维修优化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静;对核电站的安全、选址问题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逯凤森;L核电站履行环境责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晋;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组网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勇;核电站穹顶内安装施工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永木;虚拟现实在核电站主控室仿真设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都继超;核电站业主的EPCs管理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陈锐强;核电站管道流固耦合应力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泽伦;基于事故预防的核电站场地安全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黄鸿志;A核电站日常维修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侯英宏;核电站工程建造阶段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0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