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福建省东山县地下水动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0:00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东山县地下水动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山县为福建省东南部的海岛,其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区内地下水属浅层地下水,埋深浅,更新快,且易受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增加,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污染。故亟需对区内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东山县自然地理、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东山县2000-2011年地下水埋深和水质动态监测数据(埋深和水质)为基础,首先采用Arc Gis软件平台,分别绘制了该区2003、2007和2011年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图,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在空间上的变化;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区内地下水埋深变化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并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之后,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和piper三线图解法对地下水水化学进行了分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水质指标;最后应用单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区内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空间分区。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部分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受降水时空变化影响,蒸发的影响很小;区内地下水埋深缓慢变小,即水位呈现上升趋势;(2)研究区枯水期地下水的主要化学类型为Cl-Ca?Na?Mg和Cl-Na?Ca?Mg型,主要离子为Na+、Ca2+、Mg2+和Cl-,而丰水期主要水化学类型为Cl-Na和Cl-Ca?Na型,主要离子为Ca2+、Na+和Cl-;(3)因子分析表明TDS、Cl~-、Na~+、TH、Mg2+、K+、SO42-和Ca2+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表明溶滤作用和咸淡水混合作用对于区域地下水组成起着主要作用;(4)TDS、Cl-、NO_3~-、NO_~2-、NH_4~+、Fe~(3+)、COD和Mn~(2+)是影响研究区枯水期地下水质量的主要指标,TH、TDS、Cl-、NO3-、NO2-、NH4+、Fe3+、COD、Cu2+和Mn2+是影响丰水期地下水质量的主要指标。地下水质量的单因子评价的结果表明,研究区以IV类和V类水居多,其中Cl-和NO3-达到V类水标准的地下水样品个数最多,主要由当地人畜排泄物和生活污染造成。而集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枯水期地下水质量较好。但是从饮用水安全角度考虑,单因子评价法的结果更为可靠。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 时空变化特征 化学分类 地下水质量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地下水动态时空变化研究11-13
  • 1.2.2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研究13
  • 1.2.3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路线16-17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7-22
  • 2.1 地理位置17
  • 2.2 地形地貌17-19
  • 2.3 气象与水文19-20
  • 2.4 地质构造20
  • 2.5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特征20-22
  •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研究22-34
  • 3.1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2-27
  • 3.1.1 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22-23
  • 3.1.2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特征23-27
  • 3.2 地下水埋深在时间上变化特征分析27-34
  • 3.2.1 相关分析方法27-28
  • 3.2.2 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28-34
  •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分析及质量评价34-76
  • 4.1 地下水化学分类研究35-40
  • 4.1.1 地下水化学特征分类方法36-37
  • 4.1.2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分类结果37-40
  • 4.2 地下水水质成分的因子分析40-58
  • 4.2.1 基本原理40-41
  • 4.2.2 基本步骤41-42
  • 4.2.3 分析过程42-58
  •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58-76
  • 4.3.1 评价依据59
  • 4.3.2 评价方法59-60
  • 4.3.3 评价结果60-76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76-78
  • 5.1 结论76-77
  • 5.2 建议77-78
  • 参考文献78-83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83-84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云;李晓兵;李超;黄玲梅;于静;;1961-2007年内蒙古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2 李广霞;刘雪锋;李军林;王明华;戴廷仁;;辽宁省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3 宋连春;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4 杨智;刘志刚;李娟;;云南省地气温差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5 尹文有;田文寿;琚建华;;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台阶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6期

6 黄琰;封国林;董文杰;;近50年中国气温、降水极值分区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2011年01期

7 严登华;袁U,

本文编号:349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9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f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