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齐40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沉积特征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4:17

  本文关键词:齐40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沉积特征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储层的研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储层特征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要。其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占据主导地位,它指的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和后期构造的作用的复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还有内部各种不同属性的非均匀变化。在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得基础上,才可以弄清储层的很多特征还有现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提出更新和更完善的油气勘探开发方案。这样首先可以了解实际生产状况,其次这样也可以以合理的选择对现场开发井的勘探开发作出更符合实际的选择,再在各方面成熟的条件下设计出合理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案。作为目前我国规模实施蒸汽驱的规模最大的区块之一,辽河油田齐40区块一直具有相当主要的地位和意义。自1998年以来,齐40区块先后经历了先导、扩大这两个实验阶段以及工业化应用。从2006年起开始建设大规模的工业转蒸汽驱。到2008年3月,共完成转驱139个井组,齐40区块全面转入蒸汽驱工业化开发。到2011年该区块年生产原油60万吨,比以前的老旧方式增产足50万吨,同时也逐渐得进入了稳产阶段。截止到现在,齐40区块的主体部位已经属于了蒸汽驱开发后期阶段,并且它的总体产量同样也显示了下降的势头。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和蒸汽驱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在长期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吸汽不均匀的现象,并且高、低渗层的吸汽能力在纵向上差异较大,使得油气储层在某些部位形成了具有低阻高渗特性的通道。因此注入蒸汽沿此通道可以处于“无障碍”流通,形成明显的优势突进,逐渐形成汽驱优势通道。由于齐40块区域属于扇三角洲沉积,同样这也属于稠油的开采,它的各种特征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对该区块储层的特征进行研究,会对提高稠油开采的整体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了解研究区的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很有必要,对以后的储层评价及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论文以辽河断馅西部凹陷西斜坡的南端齐40工区沙河街组沙三段莲花油层中的4个小层为研究对象。辽河断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一个中、新生代,尤其是古近纪以来形成的小型陆相断陷盆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测井、岩心及油藏静、动态资料,综合运用地质工作和油藏描述的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储层分析,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进而对储层沉积相以及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油藏静、动态资料确定齐40区莲花油层地层划分标准,以小层为单元完成了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运用“旋回控制、分级对比”原理,确定了2套油组,6套砂组,16个小层的分层模式。其中Ll、L2砂岩中选定4个小层是莲花油层的主力产油层,厚度也比较大。因此选择其中四个小层作为主力沉积相研究对象。了解齐40区莲花油层的沉积模式,以单砂层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描述不同微相特征并分析各微相与储层间的关系;利用岩心资料、测井曲线对储层沉积相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区西部凸起为莲花油层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区。齐40区莲花油层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前缘亚相为主体的沉积,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和支流间湾微相。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目的层砂体宏观展布特征,弄清了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等特征。论文从油层的沉积储层和沉积微相的特征,储层的非均质特征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到的一些研究结果有:(1)应用砂体垂向期次划分、泥质夹层识别等方法开展了主力小层的砂体成因单元划分和对比,各小层均划分为2个、共计8个成因砂体。(2)通过对储层沉积微相详细的研究,认为齐40区块65井组莲花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以及河道边缘等微相。(3)层内非均质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及均质韵律等三种垂向韵律模式,反韵律可见较少。突进系数、极差以及变异系数等参数所反映的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属于弱非均质程度。莲一油层的砂岩夹层厚度和频率更大,连续性较好;莲二油层的夹层连续性较差,零散分布。(4)重点小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极差以及变异系数等参数的统计结果表明:莲一油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属弱非均质程度,莲二油层属弱到中等非均质程度。研究区目标层的隔层分布稳定,厚度范围2m一4m,属弱到中等非均质程度。(5)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成果表明:莲一油层的砂体钻遇率相对较低,连通性较差,莲二油层的砂体规模较大,侧向连续性较好。统计突进系数、变异系数以及极差等参数也表明了莲一油层属弱非均质程度,莲二油层则属弱-中等非均质性。
【关键词】:莲花油层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特征 沉积微相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路线12-13
  • 1.4 论文工作量13-14
  • 1.5 完成的成果14-15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5-22
  • 2.1 工区概况15-16
  • 2.2 地层概况16-18
  • 2.3 构造特征18-19
  • 2.4 研究区开发现状19-22
  • 第3章 储层沉积相特征22-45
  • 3.1 岩石学特征22-28
  • 3.2 沉积相特征28-29
  • 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29-45
  • 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45-83
  • 4.1 储层基本特征45-50
  • 4.2 层内非均质性50-62
  • 4.3 层间非均质性62-74
  • 4.4 平面非均质性74-83
  • 第5章 结论83-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9
  • 个人简介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彬;卢刚;;榆林山_2~3段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2 夏进军;汪盈盈;;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云鹏;汤艳;;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3期

4 丛琳;马世忠;李文龙;钱方园;邢贝贝;;萨北油田北二东两三结合试验区高台子油层储层非均质性[J];价值工程;2012年20期

5 郭侃;柳肯;;陕北曹崾岘地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10期

6 邓燕;;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23期

7 刘秀婵;陈西泮;张添锦;罗江云;;鄂尔多斯盆地曹凡峪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23期

8 尹燕义,王国娟,李世安,王岫岩;辽河冷家油田S_(1+2)段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9 杨颖;黄煜辰;张茂;薄婷婷;张家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5期

10 牛世忠;胡望水;熊平;;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何珍;符力耘;方战杰;;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多尺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光荣;刘秋兰;刘学刚;杜朝峰;卢燕;;利用组合模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建华;李幼铭;;应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模拟储层非均质性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唐志远;孙赞东;魏建新;;基于物理模型的溶蚀孔洞型储层非均质性AVO/AVA反演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耀辉;吴大全;贾剑波;樊光梅;杨琴;付亮;;储层非均质性对大路沟三区开发效果影响探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李国会;蒙启安;包丽;李奕农;;砂体成因类型与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史成恩;朱圣举;周益辉;;鄂尔多撕盆地中生界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对策[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周单;黄旭日;胡光义;;地震和相约束的建模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翠玲;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非均质性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顺涛;陕北富县地区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加军;塔中Ⅰ号气田83井区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杜阳阳;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性[D];长安大学;2015年

5 薛颖;文明寨油田明1、明15、明16块沙二下、沙三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6 王海鹏;储层非均质性等效表征及三维地质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闫海滨;西区采油厂正30井区长6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井翠;苏里格气田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唐宇;王家岗油田王146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许宏龙;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齐40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沉积特征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5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