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05:08

  本文关键词: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泥炭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泥炭地古气候重建是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的泥炭地气候变化研究对对认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明清以来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山间泥炭沉积连续性好,保存完整,是记录当地气候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的良好载体。本文以长白山地金川、吉祥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植硅体、粒度、烧失量四种指标,结合AMS14C及210Pb测年手段,综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LUCC的关系,以期为区域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基础信息。运用AMS14C和210Pb测年手段,建立了金川、吉祥泥炭剖面近五百年年代框架,结果显示金川、吉祥泥炭剖面近地表100cm以内属约1000AD以来沉积,且剖面连续,对明清以来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剖面地球化学元素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Fe、Mn、Cr、Ni、Co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富集,Mn/Cr、Mg/Ca、Sr/Ba比值能够反映泥炭沼泽沉积物的沉积环境;Sr/Ba、Mg/Ca和Cr/Mn比值大说明气候比较干冷,比值小则说明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痕量元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地开发速度一致,指示了人类土地开发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应着长白山地区土地开发快速增长时期。金川剖面粒度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反映沉积水动力条件单一;由下向上,粘土、粉砂组分逐渐减小,砂粒组分逐渐增加,尤30cm之内含量居高,这与当地植被退化、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强度渐大有关。吉祥剖面与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粉砂-粘土比(Kd值)显示的植被覆盖情况,亦指示了森林破坏后的水土流失现象。金川、吉祥两剖面乔灌类植硅体与草本植硅体含量对比分析发现,乔灌类植硅体在表层达到整个剖面的最高值,代表着人类活动影响的海绵骨针百分含量在表层明显增加,说明气候明显转暖,人类活动增强。与地球化学以及粒度分析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剖面烧失量的变化从下向上递减,在4-5cm值最低,这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四种指标综合显示,长白山地明清以来气候环境过程主要经历了1580~1750的寒冷干燥、旱涝交替——1750~1900的干冷——1900~1960的干湿冷暖交替——1960至今的湿润温暖的四个阶段。与文献记载的1580~1750小冰期最寒冷的阶段,研究区人类干扰较少;1750~1900年,人口迁入植被覆盖率下降;1900~1960年,大量开荒、水土流失严重;以及1960年至今原始森林采伐完毕,水土流失加重等相呼应。可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且在泥炭沉积中有良好显示。
【关键词】:长白山地区 明清以来 环境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P53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5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15-16
  • 1.3.1 选题依据15-16
  • 1.3.2 研究意义16
  • 1.3.3 创新点16
  • 1.4 技术路线16-18
  • 1.5 论文过程中完成的工作量18-19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9-23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19-20
  • 2.2 研究地点及样品采集20-23
  • 2.2.1 金川泥炭地20-21
  • 2.2.2 吉祥泥炭地21
  • 2.2.3 样品采集及剖面描述21-23
  • 第3章 气候代用指标的处理23-28
  • 3.1 AMS~(14)C和~(210)Pb方法定年23
  • 3.2 粒度测试23-25
  • 3.3 地球化学元素测试25
  • 3.4 植硅体的提取25-26
  • 3.5 烧失量测定26-28
  • 第4章 样品测试结果分析28-55
  • 4.1 泥炭剖面年代框架28-31
  • 4.1.1 金川泥炭年龄28-29
  • 4.1.2 吉祥泥炭年龄29-31
  • 4.2 地球化学31-40
  • 4.2.1 泥炭地球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31-32
  • 4.2.2 金川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结果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32-37
  • 4.2.3 吉祥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结果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37-40
  • 4.3 粒度分析40-45
  • 4.3.1 粒度特征的环境指示意义40-41
  • 4.3.2 金川粒度分析结果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41-44
  • 4.3.3 吉祥粒度分析结果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44-45
  • 4.4 植硅体45-49
  • 4.4.1 植硅体组合特征的环境指示意义45-46
  • 4.4.2 金川剖面乔灌-草本植硅体组合特征46-47
  • 4.4.3 吉祥剖面乔灌-草本植硅体组合特征47-49
  • 4.5 烧失量49-52
  • 4.5.1 烧失量概述49-50
  • 4.5.2 金川剖面烧失量特点50-51
  • 4.5.3 吉祥剖面烧失量特点51-52
  • 4.6 长白山山区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分析52-55
  • 第5章 史籍记载的研究区LUCC及人类活动记录55-61
  • 5.1 研究区人地关系变迁55-58
  • 5.1.1 人口55-56
  • 5.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56-58
  • 5.2 LUCC对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58-61
  • 第6章 长白山区环境变迁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61-64
  • 6.1 明清以来研究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探讨61-62
  • 6.2 明清以来中国其他地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的研究对比62-64
  • 第7章 主要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4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令宾;栾晓红;孙丽华;;长白山地区森林的水文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1993年04期

2 吴纪华,孙希达;长白山杜拉属蚯蚓一新种(寡毛纲:链胃蚓科)[J];四川动物;1996年03期

3 倪伟,魏益华;实现长白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措施[J];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4 王芳;;白山黑土起芳华——记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J];中国科技奖励;2009年10期

5 李宪洲;郝春来;刘丽华;宁维坤;杨贺亭;郑燕玲;;长白山药用浮石开发可行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6 张顺;李国柱;杨荣臻;;长白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研究[J];地球科学信息;1987年05期

8 牧人;;长白山“神炭”[J];小学科技;2009年07期

9 黄乃伟;汤君;蒋鹏;王超;朴正吉;罗玉梅;金慧;王卓聪;;长白山北坡风景区游客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周繇;长白山林多奇蕈[J];植物杂志;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火生;;长白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云;长白山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N];长白山日报;2005年

2 刘厚生;长白山自周秦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N];吉林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刘通;长白山携带好风光走出保护开发之路[N];大连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崔瀚文;打长白山品牌[N];吉林日报;2005年

5 李延冰;长白山矿泉水何时不再空流大海[N];中国商报;2005年

6 于平;新体制推进长白山资源保护[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CUBN特约记者 王永贵;打造长白山“冰雪”经济[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8 赵利;大交通把长白山推向前台[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迎新;长白山矿泉水成为产业“绩优股”[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刘金武 记者 徐文;长白山下一奇葩[N];吉林农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川;长白山中药材植纹鉴定及药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琳;长白山地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汪杨;不同生境的可培养细菌及四个潜在新分类单元的多相分类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长白山YT移动在线商旅服务平台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褚彪;长白山林区叶蜂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林萍;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峥;长白山地区矿泉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英男;长白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居奎;长白山矿泉水水质特征评价分析及磁化对水质特性的影响[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7 安国柱;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及营销推广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宜财;泛长白山地区经济的整合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伟;长白山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陈明;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环境变化与LUCC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31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