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中心主任: 花向红教授

发布时间:2016-09-26 17:17

  本文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心主任: 花向红教授

 

 

花向红:1963年10月生,江苏泰县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测绘工程数据处理、各种工程测量、工程与灾害监测与预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专题GIS、建筑物变形监测与预报等。其间于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职学习,获硕士学位;2006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测绘学会交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等职。

主要教学情况

  近几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函授生授课,主讲了多门课程如《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与GPS》、《数字测图实习》、《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与技术》等。主编《数字测图实验与实习教程》教材1部。2005年湖北省精品课程《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的课程负责人。主持承担了3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和2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研究工作。结合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教学研究改革论文。

——主要教学获奖

1、测绘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与质量控制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04

2、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理论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2005

3、三峡基地测绘工程实习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06

4、面向信息化的测绘工程专业改革及系列精品课程建设,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5,2009;武汉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5,2008

5、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2000)、武汉大学师徳标兵(2000)

——主要教改论文

1、花向红,邹进贵,许才军, 汪志明, 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测绘工程 2005(4)

2、花向红, 邹进贵, 汪志明, 许才军, 建立开放式测绘工程实验教学CAI课件体系, 高等理科教育, 2005(3)

3、花向红,邹进贵,徐亚明,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

4、花向红,邹进贵,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

5、花向红, 邹进贵, 向东,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7)

6、花向红,邹进贵,郭际明,向东, 数字测图实习的组织实施与体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6)

7、花向红,邹进贵,《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测绘工程, 2008(3)

 

主要科研情况

  近几年来,从事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参加、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发表了100余篇论文。

——科研获奖

1、莆田市高精度三维控制网的建立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莆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6,2007

2、数字城市空间建模与变形监测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6,2006

3、 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有限元模拟与地壳应力场反演研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0,2004

4、武汉长江二桥施工测量技术研究,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1996

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注入器激光准直系统,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1989;国务院嘉奖,1988

 

——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1、“GPS天线阵列变形监测装置”,专利号:ZL200420111260.8,实用新型专利,2006.01,排名第9

2、“多路GPS天线共享器”,专利号:ZL200420111261.2,实用新型专利,2006.01,排名第9

3、“地下管网信息采集车”,专利号:ZL200620096490.0,实用新型专利,2007.04,排名第2

4、“GPS天线阵列接收机”,专利号:ZL200720083552.9,实用新型专利,2008.02,排名第3

5、“GPS多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综合数据处理系统V1.0”,软件登记号:2004SR12970

6、“GPS多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综合数据处理系统V2.0”,软件登记号:2006SR03372

7、“似大地水准面综合计算软件综合版V3.53”, 软件登记号:2008SR14557, 排名第2

8、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复原重建系统1.0” ,软件登记号:2009SR07102, 排名第1

 

——主要发表论文

1、花向红,王新洲,陈建峰,灰色理论应用于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承重墩沉降分析,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6)

2、王新洲,花向红,龚 俊, 向 东,地面地下空间信息采集车及试验结果分析,测绘工程, 2006(6)

3、花向红, 王新洲, 陈建锋,吴继忠,地面塌陷对建筑物安全状况影响分析,工程勘察,2007(2)

4、王新洲,花向红,邱蕾,GPS变形监测中整周模糊度解算的新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1月 

5、胡志刚,花向红,韩红超,李振海,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年10月

5、方毅,花向红,李海英,韩红超,,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在建筑物变形预报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2008年2月 

6、邓兴升,花向红,动态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11月

7、周隽,花向红,涂伟,李昭,基于移动GIS的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测绘工程,2008年4月

8、韩红超,花向红, 胡志刚,方毅,等维BP神经网络在沉降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测绘工程,2008年3月

9、蔡华,花向红,陈建峰,基于PDA和B/S模式的沉降监测系统,测绘工程 2008年8月

10、林明华,王守彬,花向红,橡皮筋法在点云数据编辑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3月

11、王新洲,林明华,花向红,徐亚明,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打桩锤击信息的识别,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7月

12、朱成林,邱卫宁,花向红,基于关联信息的灰色沉降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测绘通报   ,2008年8月

13、胡志刚,花向红,李昭,韩红超,基于同伦方法的非线性测量模型参数估计,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9月

14、邱蕾,廖远琴,花向红,基于IGS精密星历的卫星坐标插值,测绘工程 2008年8月

15、胡志刚,花向红,Levenberg-Marquarat算法及其在测量模型参数估计中的应用,测绘工程,2008年8月 

16、李涛,花向红,刘金标,李德江,基于新陈代谢的动态灰色模型及其应用,城市勘测,2008年4月

17、于中伟,花向红,张伟,厦门机场路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与数据分析,2008年10月

18、范 千,花向红,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支持向量机预测滑坡位移的一种新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2月

19、花向红,许承权,范 千,跨海大桥高程基准统一新方法研究,测绘工程,2009年4月

20、邱蕾,花向红,蔡华 ,伍岳,GPS短基线整财模糊度的直接解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2月

 

——主要科研项目

1、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复测研究, 武汉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2002.06-200612,主持

2、 深圳GIS导航数据评价,深圳市,2003.01-2003.12主持

3、 中大武汉倒口湖地区F地块沉降监测,2006.1-2010.12 ,主持

4、 汉宜高速公路路面检测技术研究, 湖北省高科,2002.08-2004.12 负责

5、 祁东煤矿1:2000数字地形测绘, 2003.04-2003.12,参加

6、 空间数据采集及应用软件及产业化, 湖北省科委, 2002-2004,参加

7、信息扩散原理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2003,参加

8、莆田市高精度三维控制网的建立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2005.04-2006.1,负责

9、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参加

10、重大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2007.01-2008.12 武汉市科技厅,参加

11、厦门机场路第三方监测,2007.01-2009.12, 厦门路桥公司,负责

12、武广铁路XXTJⅡ标段GPS控制复测分析,2008- 2010 负责

13、莆田市湄洲岛图根控制测量技术研究,2008,负责

14、模拟导线脱冰跳跃试验测量,武汉高压研究院,2008,参加

15、武汉市GPS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验证及应用,武汉市2008 负责

16、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复原重建系统,云南省科技厅 2007-2009,负责

17、长江紫都二期建筑物沉降监测,武汉巡司河物业有限公司,2006-2009,负责

18、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小龟山站深基坑监测,2008-2009,参加

19、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铺轨前测量控制网复测,武汉地铁集团公司,2008-2009,负责

 

 


  本文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3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