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环境因子对菲在黄河口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6 15:28

  本文关键词:环境因子对菲在黄河口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口 沉积物 吸附 环境因子


【摘要】:为研究多环芳烃从河口到近海的环境归趋行为与生态风险,考察了沉积物质量浓度、溶解性有机质、温度、盐度4种典型环境因子对菲在黄河口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比较了黄河口与近海两种沉积物对菲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质量浓度越低,单位质量颗粒物的菲吸附量越高;共存的溶解性有机质对菲的吸附具有增促作用,且腐殖酸比黄腐酸的作用更显著;温度的升高不利于菲的吸附,而盐度的增加有利于菲的吸附。菲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是分配作用与表面吸附两种行为的耦合,其中黄河口沉积物以表面吸附为主,而近海沉积物以分配作用为主。近海沉积物菲吸附量显著高于黄河口沉积物菲吸附量。基于此,菲从河口到近海的迁移过程中,更易于在沉积物表面发生吸附沉降,从而可能降低水相中的生态危害,但对近海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健康生态风险。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烟台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4)~~
【分类号】:X55;X592
【正文快照】: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疏水性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与难降解性。多环芳烃作为石油烃的主要组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持久性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4]。菲是属于三环的多环芳烃,代谢物的毒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相对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剑霞;沉积物化学[J];台湾海峡;1988年01期

2 卢博,黄韶健,李赶先,张福生;在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声速测量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3 王文强;韦献革;温琰茂;;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硫化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4 王修林;辛宇;石峰;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董海军;单凤安;;绥中芷锚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分布及特征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6 李粹中,张富元,王秀昌;东海沉积物成因环境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7 朱永其;百万分之一东海地形图、沉积物类型图、地貌图审议会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4年02期

8 张海生,王成厚;浙江近海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84年04期

9 ;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2期

10 朱而勤;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敬泰;贾永刚;单红仙;;黏性沉积物抗侵蚀性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海明;郑西来;刘宪斌;;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贾永刚;王俊超;许国辉;单红仙;付元宾;;水动力对黄河口潮坪粒度组成改造实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彬;黄、东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溶解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原野;基于声学方法的中国近海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动力过程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张海平;深海粘土沉积物组份环境矿物学属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亢振军;东海赤潮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关系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方杰;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丁忠军;海底沉积物电阻率原位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涛;用定深爆炸声源反演海底声学参数[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王曼;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3 叶旺旺;东、黄海溶存甲烷的分布、产生及释放[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李浩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高灯州;围垦养殖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影响及其潜在释放风险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6 石峰;营养盐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和交换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刘辉;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辛宇;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类生物标记物的初步分析及其在营养盐界面交换过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张辉;黄东海沉积物中营养盐分布及交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董爱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96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296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