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23:47

  本文关键词: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安工业大学》 2015年

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

张欢  

【摘要】:星敏感器是目前航天器姿态控制的重要部件,其高精度的定位优势在航天控制方面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光学系统作为星敏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趋向于大口径、大视场、高精度、宽光谱的方向发展。星敏感器工作在真空状态的宇宙空间环境中,探测的目标是微弱的恒星小目标,故而杂散光对星敏感器目标提取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星敏感器进行杂散光抑制,从而保证姿态控制的准确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的。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星敏感器和杂散光研究的发展,星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杂散光的分析方法、分析步骤和抑制方法等。然后,由于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探测的目标恒星能量很弱,选择了一款CMOS探测芯片,该芯片具有像素多、像元尺寸小等特点,更易实现高分辨率及高测量精度,并由芯片参数推出光学系统的设计指标。通过对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式光学系统结构进行对比,发现折射式光学系统结构与其它两种结构相比具有容易实现大视场、无中心遮拦、结构紧凑等优点,故而最终选择了折射式光学系统结构。在进行光学系统设计时,根据全内反射(TIR)原理,讨论了透镜性质(如形状、材料)对入射光线的影响,推导了近半球透镜底面在发生全反射时,近半球透镜的厚度、半径及入射光角度的关系式,并根据此关系式设计了第一块透镜为近半球形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达到了利用光学系统自身抑制部分杂散光的目的,本文设计的光学系统具有视场大、光谱范围宽、倍率色差小等特点。最后,根据杂散光在进入光学系统前的二次反射原则,推导了遮光罩长度与杂散光入射角的关系式,利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柱形筒、光栏锥形布置的遮光罩,运用Tracepro软件分析了光学系统对杂散光的抑制能力。柱形筒、光栏锥形布置的遮光罩虽然达到杂散光抑制指标,但其长度过长,因此又设计了反射式遮光罩。根据杂散光评价指标点源透射比(PST),与之前的遮光罩相比,反射式遮光罩在满足PST的前提下,缩短了遮光罩长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48.2;TP2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玉,曹维国,高玉军,王志宏;光学系统杂散光的计算与分析方法[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廖胜,沈忙作;卡塞格伦光学系统的杂光抑制和遮光罩设计[J];光电工程;1997年04期

3 钟兴;贾继强;;空间相机消杂光设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3期

4 李玉峰,郝志航;星点图像超精度亚像元细分定位算法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5 何灵娜;崔维鑫;裴云天;;CMOS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6 余景池,张学军,孙侠菲,张忠玉,郑卫平,王权陡;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型技术综述[J];光学技术;1998年03期

7 刘昆;余飞鸿;;LCoS微型投影光引擎杂散光分析与抑制[J];光学仪器;2012年01期

8 钱煜,潘君骅;一种薄非球面透镜的加工与检测[J];光学技术;2001年06期

9 李晓平;王钢;胡亭亮;;高精度杂散光测量系统分析[J];红外技术;2011年09期

10 廖志波;伏瑞敏;宗肖颖;;星敏感器反射式遮光罩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婷;月基光学天文望远镜(LOT)的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年

2 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3 陈才敏;一种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永贵;杨建东;;光学非球面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刘健;王绍治;王君林;;CCOS技术中去除函数的提取算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赵铁成;张勇;韩曜旭;;单目视觉测量系统质心定位算法[J];测绘工程;2010年02期

4 李朋;高立民;吴易明;刘爱敏;;加权质心法亚像元定位误差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6期

5 何灵娜;崔维鑫;裴云天;;基于CMOS APS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J];光电工程;2007年11期

6 王洪涛;罗长洲;王渝;赵述芳;程辉;;一种改进的星点质心算法[J];光电工程;2009年07期

7 陈运锦;冯莹;魏立安;赵辉;朱志武;;光斑质心亚像素定位误差的实验研究[J];光电工程;2010年02期

8 钟兴;金光;王栋;邢飞;;CMOS星敏感器焦平面装配及标定[J];光电工程;2011年09期

9 彭小强,戴一帆,李圣怡,尤伟伟;回转对称非球面光学零件磁流变成形抛光的驻留时间算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孙可;江厚满;程湘爱;;R-C系统中由表面散射引起的视场内杂散光分布[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辉;高精度星敏感器星点提取与星图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杨林;极紫外太阳望远镜的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罗霄;采用平转动应力盘技术加工超大口径非球面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王世勇;激光对CCD探测器干扰损伤的研究及模糊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5 彭小强;确定性磁流变抛光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崔治;磁流变液装置研究及其在非球面研抛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永刚;Wolter-I型反射镜的加工及表面粗糙度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武建芬;离子束加工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宋孝宗;纳米颗粒胶体射流抛光机理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宋剑锋;曲面光学零件气囊抛光工艺参数优化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丽;高精度形状测量仪测控系统硬件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李利;光学自由曲面加工误差对光学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吕必达;非球面柔顺研抛工具系统虚拟样机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4 张建波;非球面数字化柔顺精密研抛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5 丛凯;3-PRS并联机床气囊抛光数控系统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贺启强;计算机控制大气等离子体光学加工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续严;空间目标探测双通道光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志超;5-DOF并联机器人抛光加工建模与轨迹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金玉希;荧光检测器杂散光分析与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廖家莉;图像传感器噪声对恒星定位精度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静娟,冯素娥;塑料镜片耐磨涂层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1982年03期

2 王德华;照相机塑料镜片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1983年02期

3 岳湘,阎玉秀;光学塑料的注射成型[J];工程塑料应用;1985年01期

4 魏新国,张广军,江洁;星敏感器中星图图像的星体细分定位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5 张国玉,曹维国,高玉军,王志宏;光学系统杂散光的计算与分析方法[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孙高飞;张国玉;郑茹;杨孟飞;郝云彩;;星敏感器标定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平,张国玉,毕重强;差动平衡法测杂光[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袁家虎,张建荣,贺善金;导航星敏感器探测灵敏度研究[J];光电工程;1999年06期

9 卢卫,李展,张建荣,田宏,林玲,王彦;星敏感器中遮光罩设计及结果模拟[J];光电工程;2001年03期

10 郝雪涛,张广军,江洁;星敏感器模型参数分析与校准方法研究[J];光电工程;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东;大视场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朱长征;基于星敏感器的星模式识别算法及空间飞行器姿态确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志华;基于星敏感器/陀螺组合定姿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廖胜;光学系统杂光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3 李婷;月基光学天文望远镜(LOT)的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年

4 钟建勇;CCD星敏感器电路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宏;影响星敏感器姿态计算精度的因素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4年05期

2 刘垒;张路;郑辛;余凯;葛升民;;星敏感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3 周建涛;蔡伟;武延鹏;卢欣;;星敏感器空间辐射效应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洪涛;罗长洲;王渝;赵述芳;;星敏感器模型参数分析及校准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罗长洲;王杰;邵雷;严俊;王胜男;赵广州;;提高星敏感器数据刷新速率技术研究[J];应用光学;2013年01期

6 秦晓东;元朝鹏;孙晓玉;;天绘一号卫星星敏感器的设计以及特殊要求[J];科技风;2013年05期

7 孙婷;邢飞;尤政;;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误差分析[J];光学学报;2013年03期

8 王海涌;赵彦武;周明远;;基于精密时间的星敏感器绝对姿态基准的建立[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9 卢欣;武延鹏;钟红军;李春艳;郑然;;星敏感器低频误差分析[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10 黄欣;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参数的确定[J];航天控制;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鑫;;星敏感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刘垒;张路;郑辛;余凯;葛升民;;星敏感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汤天瑾;;大视场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孙艳六;张国玉;孙向阳;宋可平;张宇;;宽光谱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吴峰;沈为民;;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利;李一冰;蒋庆华;;星敏感器在控制系统中的试验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陈元枝;姜文英;钟建勇;田宏;;星敏感器技术及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元枝;;星敏感器仿真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廖瑛;刘光明;文援兰;;卫星星敏感器视场建模与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恩海;张辉;;小型长寿命星敏感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兆炜 李苹洁;[N];中国航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东;大视场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何家维;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张华;高精度双视场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元枝;基于星敏感器的卫星三轴姿态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郭敬明;基于星敏感器的船姿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6 伍雁雄;高精度星敏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7 刘海波;基于星敏感器的无陀螺角速度测量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吴峰;自主导航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姜亮;高精度星敏感器处理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朱长征;基于星敏感器的星模式识别算法及空间飞行器姿态确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卫;高精度星敏感器结构设计和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2 颜延;星敏感器测控台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欢;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袁彦红;星敏感器在轨标定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程伟宁;宽谱段宽视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李平;星敏感器测角精度改进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吴峰;折反式大视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D];苏州大学;2004年

8 吴子敏;结合二元光学透镜的远心光路型星敏感器镜头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郑循江;轻小型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陈才敏;一种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17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