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07:06

  本文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共情能力 应对方式 空中乘务 高职生


【摘要】:共情不仅是一种心理咨询技巧,还是一种重要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新课题。作为未来的航空服务工作者,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的共情能力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与旅客的关系,还会影响其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首先,本研究以某高职院校406位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为被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两种工具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究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共情能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现状及其关系;其次,本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三组被试,分别进行以共情为内容的团体辅导、课程辅导的培养、不培养。被试数分别是9、41、50,旨在探究培养效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具体结论:(1)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的共情能力在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的应对方式在性别、是否班干部、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共情能力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共情能力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3)团辅组在参加共情团体辅导后,共情能力的观点采择能力方面提高,而对照组没有变化,积极应对方式采用频率升高,而对照组没有变化;(4)课程组在参加共情课程辅导后,幻想、共情能力提高,而对照组没有变化,消极应对方式采用频率降低,而对照组没有变化;(5)培养完成后,团辅组在观点采择方面的共情能力优于课程组,课程组优于对照组。课程组在幻想方面的共情能力优于团辅组,团辅组优于对照组。总之,经过共情团辅和共情课程培养后,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的共情能力分别在不同方面都有了提高,而就共情能力总体层面而言,共情课程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共情能力 应对方式 空中乘务 高职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60-4;G7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0
  • 1.1 问题提出8-9
  • 1.2 研究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实践意义9-10
  • 第2章 文献综述10-16
  • 2.1 共情的研究10-12
  • 2.1.1 共情的内涵10
  • 2.1.2 共情的理论10-11
  • 2.1.3 共情的测量方法与工具11-12
  • 2.1.4 共情的研究现状12
  • 2.2 应对方式的研究12-14
  • 2.2.1 应对方式的内涵13
  • 2.2.2 应对方式的理论13
  • 2.2.3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13
  • 2.2.4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13-14
  • 2.3 共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14
  • 2.4 小结与评述14-16
  • 第3章 研究设计16-22
  • 3.1 研究目的16
  • 3.2 研究假设16
  • 3.3 研究对象16-17
  • 3.4 研究思路17-18
  • 3.5 研究工具18-21
  • 3.5.1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18
  • 3.5.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8
  • 3.5.3 共情能力团体辅导方案18-20
  • 3.5.4 共情能力课程辅导方案20-21
  • 3.6 统计方法21-22
  • 第4章 研究结果22-29
  • 4.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22
  • 4.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2-26
  • 4.2.1 共情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3-24
  • 4.2.2 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4-26
  • 4.3 共情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26
  • 4.4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测、后测的差异26-27
  • 4.4.1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后测的共情能力差异26-27
  • 4.4.2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后测的应对方式差异27
  • 4.5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间的差异27-29
  • 4.5.1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的共情能力差异27-28
  • 4.5.2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的应对方式差异28-29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29-36
  • 5.1 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共情能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29-30
  • 5.1.1 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共情能力现状29
  • 5.1.2 空中乘务专业高职生应对方式现状29-30
  • 5.2 共情能力、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0-32
  • 5.2.1 共情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0-31
  • 5.2.2 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1-32
  • 5.3 共情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32
  • 5.4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测、后测的差异分析32-33
  • 5.4.1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后测的共情能力差异分析32-33
  • 5.4.2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间前后测的应对方式差异分析33
  • 5.5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间的差异分析33-34
  • 5.5.1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的共情能力差异分析33-34
  • 5.5.2 团辅组、课程组、对照组各自前后测的应对方式差异分析34
  • 5.6 建议34-36
  • 第6章 结论36-37
  • 6.1 研究结论36
  • 6.2 研究局限36-37
  • 参考文献37-39
  • 附录39-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风华;;从德育视角探讨高职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麦t熝,

本文编号:529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29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