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TDI探测器的航空相机像移模型及调光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1:16

  本文关键词:基于TDI探测器的航空相机像移模型及调光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延迟积分 航空相机 像移 调制传递函数 调光算法


【摘要】:像移是航空相机成像技术的一个基本问题,探讨如何准确地建立像移模型对提高航空相机成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从刚体运动学的角度出发,像移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相机在三维空间中6个自由度的刚体运动以及TDI探测器中电荷累加器在像平面二维空间的线性运动。其中,前者包括载机飞行引起的前向像移和姿态变化引起的角运动像移,后者包括电荷转移离散性引起的TDI固有像移。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像移模型的研究成果,但它们都是在不同程度约束条件下建立的简化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当前航空相机的快速发展。在航空相机中,影响像移量的调光参数包括TDI级数、曝光时间和Binning模式。如果仅以像移最小作为调整调光参数的唯一条件,那么在提高调制传递函数的同时,很可能会导致信噪比的降低,总的图像质量并不一定提升。为保证图像质量,需要优化航空相机的调光参数,使图像灰度、调制传递函数和信噪比均满足指标要求。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TDI探测器和不同结构的航空相机建立像移模型并描述它们的调制传递函数?如何计算最优的调光参数?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研究了CCD以及CMOS的像素结构,对比分析了不同快门类型的TDI-CCD和TDI-CMOS的电荷转移原理。通过积分采样等数学方法,建立了Multi-line CMOS的电荷转移模型和调制传递函数模型。仿真和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当曝光时间小于1/(2φ)行转移周期时(φ为相位数),Multi-line CMOS的调制传递函数优于TDI-CCD。其次,本文对两种基于TDI型探测器的航空相机类型(全景式航空相机和推扫式航空相机)建立了像移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根据成像机构特点和模型复杂度,对两种相机分别采用了两种建模方法,其一,根据全景式结构中扫描角和前向补偿角远大于载机平稳飞行时姿态角,简化了坐标变换矩阵的构成,并利用微分法推导出全景式航空相机的欧拉描述解析式。与拉格朗日描述相比,欧拉描述是基于探测器像平面固定网格的描述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网格保持与像素位置一致,更准确的描述了整个像平面的速度场。其二,利用差商法推导出推扫式航空相机的像移模型,在建模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像移误差对于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像空间前方交会的条件下,以质心作为定位算子、以中心曝光时刻作为POS的时间戳可达到最高的定位精度。最后,本文从图像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航空相机的调光最优化问题。与仅以图像平均灰度值作为目标函数的现有调光算法不同,本文以TDI级数、模拟增益、曝光时间、Binning模式作为变量,由平均灰度值、调制传递函数、信噪比构成最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数,并利用光滑重构的思想,将其转换为含参数的光滑方程组后通过牛顿法进行数值求解,数值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延迟积分 航空相机 像移 调制传递函数 调光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45.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课题背景11-16
  • 1.2 研究意义16-18
  • 1.3 研究现状18-20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2章TDI探测器的像移模型21-47
  • 2.1 时间延迟积分的FMC要求21-22
  • 2.2 TDI型探测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时序22-34
  • 2.3 Multi-line CMOS的调制传递函数34-37
  • 2.4 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37-44
  • 2.5 小结44-47
  • 第3章 全景式航空相机的像移模型47-71
  • 3.1 全景相机结构及成像几何模型47-54
  • 3.2 像移速度场建模54-58
  • 3.3 关键参数仿真分析58-63
  • 3.4 实验63-69
  • 3.5 小结69-71
  • 第4章 推扫式航空相机的像移模型71-93
  • 4.1 像移补偿机构71-73
  • 4.2 像点位置分析73-76
  • 4.3 像移速度场建模76-79
  • 4.4 数值仿真79-81
  • 4.5 像移对直接地理定位结果的影响81-91
  • 4.6 小结91-93
  • 第5章 基于MTF和SNR的调光算法研究93-119
  • 5.1 调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93-94
  • 5.2 成像链路、信号和噪声的定义94-99
  • 5.3 TDI型探测器的SNR模型99-102
  • 5.4 MTF、SNR的不等式组重构及光滑算法102-112
  • 5.5 实验112-117
  • 5.6 小结117-119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19-121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19-120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20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120-121
  • 参考文献121-129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129-131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131-133
  • 致谢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定定,李开端,王尚强;某型航空相机的可靠性检测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年05期

2 丁亚林;;《航空相机技术》专题文章导读[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1期

3 姜伟;申德新;马宁;王立波;;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耐蚀性消光涂装方法[J];电镀与涂饰;2008年11期

4 史磊;金光;田海英;陈志超;;航空相机的自准直自动检焦方法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12期

5 耿文豹;翟林培;丁亚林;赵秀影;;航空相机的像面旋转特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6期

6 吴小霞;杨洪波;刘宏伟;王富国;;航空相机的模态分析及轴承模型的修改[J];计算机仿真;2008年05期

7 王俊善;翟林培;丁亚林;王晓军;肖占全;;航空相机的像旋转特性分析及其补偿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3期

8 钱义先;高晓东;梁伟;;高分辨率航空相机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苗用新;张X;郭劲;;航空相机减震系统设计[J];激光与红外;2008年11期

10 李兴;安志勇;;航空相机分辨率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姬琪;;航空相机用动态目标发生器稳速精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韩冰;何煦;陈琦;张晓辉;;航空相机动态照相分辨率测试设备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方俊永;刘学;郑兰芬;童庆禧;;多模态航空数字相机系统研制和试验[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建东;赵育良;;海军航空侦察装备检测维护探析[A];航空装备保障技术及发展——航空装备保障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兴义;韩冰;何煦;;动态分辨率模拟检测装置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段福洲;;近地轻型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王庚旭;运八巡逻机:航拍万里海疆[N];中国国防报;2012年

2 记者 束洪福;我国无人机低空航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越;航空相机光机热分析与热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2 张雪菲;状态观测器在航空相机俯角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付金宝;干扰观测器和先进控制在航空相机位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4 杨守旺;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的航空相机像面扫描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汪旋;基于图像处理的航空相机自准直检调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6 白雪梅;全景航空相机动态分辨率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7 郑丽娜;航空相机高精度速高比测量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段洁;中高空面阵CCD航空相机操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9 赵嘉鑫;基于TDI探测器的航空相机像移模型及调光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刘志明;长焦距斜视航空相机图像拖影与扭曲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康;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航空相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玉瑶;航空相机物镜的设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崔琳;航空相机操纵器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付饶;航空相机地面景物模拟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夏启明;航空相机动态分辨率检测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荣;基于小波网络的航空相机电源系统测试与通信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迪;宽光谱大视场航空相机无限远目标模拟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8 欧淇源;航空相机性能检测装置地面场景模拟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9 李明;全景航空相机多无限远目标模拟装置测试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康泰;嵌入式航空相机操纵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9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39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