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卷帘式快门CMOS探测器航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1:25

  本文关键词:卷帘式快门CMOS探测器航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航空相机 CMOS探测器 卷帘快门效应 运动估计 光流法 坐标变换 像移模糊 参数估计


【摘要】:自从固态成像传感器取代胶片成为主流的成像设备以来,在航空相机领域CCD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近些年来CMOS成本低、速度快、可片上集成图像处理单元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像质量也稳步提升。CMOS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民用电子消费市场,开始逐渐向航空成像领域发展。不同于CCD全局快门的曝光方式,CMOS通常采用电子卷帘式快门(Rolling shutter,RS)。像面上每行像素都是顺序读出,因此CMOS航空相机在高速成像时,与被照景物发生快速的相对运动,不仅会带来传统的像移模糊,还会引入严重的几何畸变。特别是当相机发生姿态角(俯仰、横滚、偏航)的变化后,CMOS像面上像素点的畸变与各点位置密切相关,整个像面的畸变分布会变得十分复杂。因此要想拓展CMOS探测器在航空相机领域的应用,对高速运动下CMOS的成像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论文从分析CMOS与CCD的差异入手,详细研究了RS效应产生的原因,建立了运动成像时CMOS探测器像素畸变的理论模型;对传统的RS效应消除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流法的RS畸变校正方法;通过分析多姿态成像时航空相机成像原理,建立了任意姿态角下CMOS成像畸变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单帧CMOS航空图像的畸变校正方法;针对CMOS航空相机高速运动带来的像移模糊和几何畸变,建立了两者的混合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参数估计的双重退化图像恢复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介绍了CMOS探测器和CCD探测器的基本结构,探讨了CMOS与CCD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与区别,从CMOS与CCD成像原理的差异出发引出了RS效应产生的问题。通过分析成像时CMOS像面上各像素点的运动,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运动方向,对相应方向的RS畸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建立了RS效应的参考模型。最后对传统的RS效应消除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简述了其步骤,为后续提出的畸变校正算法提供了参考。2、为了解决传统方法效率较低,难以满足航空图像实时处理要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流估计的RS畸变校正方法。该方法以建立的RS畸变参考模型为依据,对通用的仿射变换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利用光流法对视频相邻两帧图像间的运动进行估计,由此计算仿射模型参数,最后通过反向映射得到恢复后的图像。该方法简化了运动模型,并且采用金字塔光流进行快速运动估计,能够显著提高效率。3、根据高速成像时航空相机成像模型,利用坐标变换法求得像面上任意像素点的速度,结合RS效应原理,建立了任意姿态角下CMOS航空相机成像畸变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单帧CMOS畸变图像恢复方法。本方法可以根据飞机飞行的速高比、姿态角等信息,结合所用CMOS探测器相关参数直接求出整幅图像的畸变分布,最后通过相应仿射变换得到恢复的图像。基于蒙特卡洛法的误差分析表明模型精度完全符合航空成像要求,而且此方法直接计算像面畸变分布,无需进行复杂的帧间运动估计,算法的计算量显著降低,能够满足航空实时成像的要求,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CMOS航空相机高速运动带来的像移模糊和RS畸变,本文提出了将两种图像退化因素统一考虑的思路。通过分析各自的数学模型,以运动向量为桥梁,对两种因素进行了混合建模,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分析的双重退化图像恢复方法。本方法首先通过常用的模糊参数估计方法对相机运动参数进行估计,利用得到的估计参数同时对模糊和畸变进行恢复。在保证恢复效果的情况下,只需要一次估计就能同时消除两种因素的影响,简化了步骤,能够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为CMOS航空图像的实时处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航空相机 CMOS探测器 卷帘快门效应 运动估计 光流法 坐标变换 像移模糊 参数估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48;TP391.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3-15
  • 1.2 研究现状15-21
  • 1.2.1 CMOS探测器概述15-17
  • 1.2.2 卷帘效应去除研究现状17-21
  • 1.3 研究方向21-22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22-25
  • 第2章 CMOS卷帘快门效应基础理论25-39
  • 2.1 引言25
  • 2.2 CMOS与CCD对比分析25-29
  • 2.2.1 CMOS探测器结构25-26
  • 2.2.2 CCD探测器结构26-27
  • 2.2.3 CMOS和CCD的对比27-29
  • 2.3 卷帘快门效应29-31
  • 2.4 卷帘效应畸变定量分析31-34
  • 2.4.1 水平方向畸变32-33
  • 2.4.2 垂直方向畸变33-34
  • 2.5 卷帘快门效应去除方法概述34-37
  • 2.5.1 全局运动估计35-36
  • 2.5.2 相机运动重建36
  • 2.5.3 视频帧合成36-37
  • 2.6 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基于光流法的RS效应消除39-65
  • 3.1 引言39
  • 3.2 成像模型39-43
  • 3.2.1 摄影机成像原理39-41
  • 3.2.2 空间映射关系41-43
  • 3.3 运动矢量估计方法43-51
  • 3.3.1 基于块匹配的运动估计43-49
  • 3.3.2 基于灰度投影的运动估计49-50
  • 3.3.3 基于特征量匹配的运动估计50-51
  • 3.4 基于光流法的RS畸变校正51-59
  • 3.4.1 光流法概述51-52
  • 3.4.2 光流法计算原理52-53
  • 3.4.3 经典光流算法53-55
  • 3.4.4 基于光流法的RS畸变校正55-59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59-64
  • 3.5.1 相机读出时间标定59-61
  • 3.5.2 图像校正实验61-64
  • 3.6 本章小结64-65
  • 第4章 基于位姿测量的CMOS航空图像RS效应消除65-87
  • 4.1 引言65
  • 4.2 惯性导航系统65-67
  • 4.3 任意姿态角下RS效应建模67-74
  • 4.3.1 坐标系的建立67-68
  • 4.3.2 空间坐标变换68-70
  • 4.3.3 探测器速度场建立70-73
  • 4.3.4 任意姿态角下RS效应建模73-74
  • 4.4 关键参数仿真分析74-80
  • 4.4.1 模型精度分析75-77
  • 4.4.2 帧间延迟对畸变分布的影响77-78
  • 4.4.3 不同姿态角下像面RS效应分析78-80
  • 4.5 基于位姿测量的RS畸变校正80-82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82-85
  • 4.6.1 CMOS图像畸变校正82-85
  • 4.6.2 算法效率对比85
  • 4.7 本章小结85-87
  • 第5章 双重退化的CMOS航空图像恢复87-111
  • 5.1 引言87-88
  • 5.2 航空相机前向像移分析88-92
  • 5.2.1 航空相机前向像移的形成88
  • 5.2.2 前向像移模糊数学建模88-92
  • 5.3 前向像移与RS效应混合建模92-95
  • 5.3.1 卷帘快门沿平行方向扫描93-94
  • 5.3.2 卷帘快门沿垂直方向扫描94-95
  • 5.4 像移模糊参数估计95-104
  • 5.4.1 基于空域特征的运动模糊参数估计95-99
  • 5.4.2 基于频域特征的运动模糊参数估计99-104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104-109
  • 5.5.1 RS效应对模糊参数估计的影响105-107
  • 5.5.2 双重退化图像恢复107-109
  • 5.6 本章小结109-11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11-115
  • 6.1 主要工作内容111-112
  • 6.2 论文创新点112
  • 6.3 展望112-115
  • 参考文献115-125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125-127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127-129
  • 致谢129-1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兰;电子束曝光机的畸变校正装置[J];电工电能新技术;1990年03期

2 苏成志;王恩国;郝江涛;曹国华;徐洪吉;;平面几何测量中的图像畸变校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3 高松涛;王高文;张健;隋永新;杨怀江;;用计算全息图校正非球面的畸变[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8期

4 贾晓航;颜青来;文燕;;医用硬性内窥镜畸变的评定基础和方法[J];光学学报;2006年08期

5 董明利;庄炜;孙鹏;王君;燕必希;;随对焦状态与物距变化的畸变模型及标定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3年12期

6 徐嵩;孙秀霞;刘树光;刘希;杨朋松;;一种基于正交直线构造的摄像机畸变标定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3年09期

7 向钟慧;对电子束扫描场畸变表达式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1989年01期

8 徐嵩;孙秀霞;何衍;;利用直线段成像特性的摄像机畸变迭代标定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3期

9 冀芳;张杰;陈贝;;高精度弹体姿态测量系统图像畸变校正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0年03期

10 江洁,张广军,周富强,郁道银;大视场广角物镜畸变的实时数字校正[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任桢;张正辉;孙广利;;大视场红外成像系统畸变校正方法研究[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晋华;孙祥一;朱遵尚;关棒磊;;一种基于直线成像几何规律的畸变校正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苏成志;王恩国;郝江涛;徐洪吉;;畸变误差无模型校正[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曾祥福;马少鹏;索涛;;超高速摄像机畸变校正及其验证[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华;丁全心;;全域态势感知系统畸变校正算法仿真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徐刚强;郑利平;;基于一种椭圆鱼眼图像的畸变校正模型[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林强;林家明;周桃庚;何川;;基于DSP的大视场CCD摄像系统实时畸变校正处理[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谢耀华;汤晓安;孙茂印;李欢;肖奇伟;;基于双相机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磊;卷帘式快门CMOS探测器航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吴俊芳;小尺寸视觉二维精密检测理论与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剑;摄像机畸变模型的选择及畸变校正[D];山西大学;2015年

2 杨中伟;基于鱼眼摄像头的网络监控系统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3 刘云;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扫描控制与成像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程斌;红外成像系统畸变校正系统畸变屏结构设计及畸变校正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刘涛;基于压缩感知的镜头成像几何畸变校正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6 李晓强;曲面幕畸变检测与校正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秦庆兵;基于神经网络的摄像机畸变校正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李茜;CCD自动跟踪观瞄畸变测量与校正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9 陈琦光;航片扫描仪上层软件系统设计与几何畸变校正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蔡睿;基于DSP的数字图像畸变校正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8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48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