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凸优化理论的航天器群智能碰撞规避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20:22

  本文关键词:基于凸优化理论的航天器群智能碰撞规避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航天器群 卫星编队 碰撞规避 凸优化 相对运动 模型预测控制


【摘要】:随着微机电、微电子技术与分布式卫星系统的发展以及空间在轨目标数量的不断增长,卫星朝着小型化、分布式协作、自主管理的方向发展。由微小卫星构成的航天器群是当前航天器编队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航天器群因空间任务需要在进行编队构形重构过程中因外界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免在重构过程中会发生星间的碰撞问题,因此星间的碰撞规避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编队重构过程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运行在低地球轨道的航天器群为研究对象,(编队成员数大于等于10),针对航天器间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航天器群编队重构防碰撞轨迹规划和航天器群的模型预测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仿真对其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碰撞规避问题相关文献的调研分析,对航天器群编队卫星空间碰撞规避的相关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给出了编队卫星空间碰撞规避技术的框架结构、关键技术和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对碰撞规避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定义了空间坐标系,基于C-W方程、轨道根数法与相对轨道要素法对航天器群编队飞行的相对运动进行了描述,并对相对运动方程的推导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动力学模型各自的特点。再次,假设在地球低轨近圆参考轨道下,根据高精度的相对运动方程结合凸优化理论,以燃料消耗最小为性能指标给出了航天器群重构防碰撞轨迹规划问题,通过对轨迹规划问题进行凸优化处理,进而将规划问题转化为凸优化问题,发展了离散的SCP算法,然后利用凸优化工具箱CVX进行求解。利用凸优化问题求解迅速的特点解决了群重构过程对于计算时间尽量小的特点。最后,由于航天器群成员数量较大,随着数量的增加,SCP算法所得到优化轨迹相对于期望值有较大的误差,所以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滚动时域优化的特点,将SCP算法与MPC算法思想相结合,将优化时域缩小对问题进行滚动时域优化,并引入终端消耗函数来确保优化问题的收敛与可行。设计了MPC控制器给出了SCP-MPC算法,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算法能够在存在干扰项的情况下与期望值间有较小的误差。
【关键词】:航天器群 卫星编队 碰撞规避 凸优化 相对运动 模型预测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注释表10-11
  • 缩略词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编队飞行碰撞规避技术发展状况13-21
  • 1.2.1 卫星编队应用现状13-15
  • 1.2.2 卫星编队碰撞规避技术研究现状15-20
  • 1.2.3 编队卫星相对运动描述研究现状20
  • 1.2.4 编队卫星协同控制研究现状20-21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21-23
  • 第二章 航天器编队飞行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23-32
  • 2.1 坐标系定义23-24
  • 2.2 相对轨道动力学表述24-31
  • 2.2.1 C-W方程24-26
  • 2.2.2 T-H方程26
  • 2.2.3 基于相对轨道要素的相对轨道运动方程26-31
  • 2.3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基于凸优化理论的航天器群智能碰撞规避轨迹规划32-44
  • 3.1 引言32
  • 3.2 凸优化简介32-34
  • 3.2.1 凸集及其实例33
  • 3.2.2 凸优化问题的定义33-34
  • 3.2.3 求解凸优化问题34
  • 3.3 航天器群编队重构问题的描述34-36
  • 3.3.1 系统模型34-35
  • 3.3.2 目标函数35
  • 3.3.3 碰撞规避数学描述35-36
  • 3.4 序列凸规划(SCP)方法36-37
  • 3.4.1 SCP算法描述36-37
  • 3.5 问题的转化37-39
  • 3.6 离散化的SCP算法39-40
  •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40-43
  • 3.7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基于SCP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群编队队形重构控制44-52
  • 4.1 引言44
  • 4.2 基于离散时间的非线性预测控制的约束优化问题数学描述44-46
  • 4.3 MPC控制器设计46-48
  • 4.3.1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46
  • 4.3.2 控制器46-48
  • 4.4 数值仿真与结论48-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2-54
  • 5.1 本文总结52
  • 5.2 研究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猛;冯永新;范增;;四层梯阶控制在卫星编队的应用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4期

2 ;卫星编队概念的提出[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2期

3 陈晶;艾勇;谭莹;叶德茂;曹阳;;小卫星编队光通信系统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7年06期

4 刘辉;李俊峰;;卫星编队自主队形控制[J];宇航学报;2007年05期

5 徐爱民;谭谦;于志坚;吕志平;;卫星编队相对动力学方程稳定性分析[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6 王功波;郗晓宁;刘磊;;小卫星编队在轨释放方案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8年02期

7 士元;;服务于北京奥运的卫星编队[J];中国航天;2008年08期

8 王纪兵;吴炜华;;考虑非线性项的卫星编队保持[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年07期

9 孙蕊;兰盛昌;徐国栋;;微小卫星编队的星间测距系统设计及精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10 吴炜华;侯明善;刘永刚;;卫星编队保持的初始化条件及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轩;曾峦;熊伟;;基于卫星编队的空间目标光学测量建模[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吴志刚;谭述君;钟万勰;;卫星编队重构的均衡耗能最优控制方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雪丹;曹喜滨;;椭圆参考轨道卫星编队的相对导航研究[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陈宏宇;吴会英;赵灵峰;陈凡胜;;基于时差测量的卫星编队简易导航系统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敏;曾国强;姚红;;分布式卫星编队维持控制仿真系统研究[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志强;张波;李署坚;;基于侧音测距方法的小卫星编队距离算法分析[A];第六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吴志刚;彭海军;谭述君;;周期最优和周期H_∞控制方法在航天器控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朱维坤;翟文江;;全球陆地测绘卫星编队构形研究[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9 冯孝辉;李京生;邓忠民;;摄动影响下卫星编队队形控制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尹军用;高云峰;;Halo轨道上卫星编队构形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庞之浩;“法网恢恢”:卫星编队监测地球[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院 贝超 李琳 王晶;微小卫星编队星间测量与协同控制研究[N];中国航天报;2013年

3 游雪晴;卫星排排坐[N];科技日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张利文 记者 张晓祺;我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实践九号A/B卫星[N];解放军报;2012年

5 边际;以色列研发新型微卫星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2年

6 记者 孔岩;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宏伟;基于卫星编队遥感图像的对地定位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2 楼良盛;基于卫星编队InSAR数据处理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徐爱民;分布式卫星干涉仪轨道设计[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杨雪榕;卫星跟飞编队控制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郝继刚;分布式卫星编队构形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张健;分布式卫星自主构形重构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磊;基于构型信息的小卫星编队自主导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万宝;考虑执行器饱和的卫星编队飞行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肖玉婷;卫星编队分布式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祁祺;基于卫星编队协作的空间天线阵列合成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黄庠奇;基于低轨卫星编队协作的星地MIMO天线阵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史凤振;小卫星编队组网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建新;基于凸优化理论的航天器群智能碰撞规避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彭海军;周期时变控制系统设计的数值方法及其在卫星编队保持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梁树甜;小卫星编队的队形捕获和保持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陶久亮;卫星编队星间相对测量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60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1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