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ADAMS的FSAE赛车悬架仿真优化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3-08-13 18: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因此汽车消费者对于车辆性能的不同要求也随之增加。汽车厂家从开始的单一设计到后来通过市场调查以后客户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同,车辆的舒适性、操纵性等大幅提高。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于不同产业的计算机软件也应运而生,在汽车方面,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缩短汽车从前期设计、中期制造、后期试验等方面的时间投入、资金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本文从国内与国外两方面介绍概述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悬架的研究。悬架对于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以及转向性等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仔细地对悬架进行分成了三大类,又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悬架的缺点与优势,通过比对不同悬架间的特性,并结合比赛规则以及国家标准等选取了上下叉臂不等长独立悬架为赛车的前置悬架。同时也介绍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悬架是如何具体影响赛车的性能,以及如何改进优化。为了确保赛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有一个性能良好的悬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一种合理的悬架优化与研究方法已经显得极为迫切。本文介绍概括了虚拟样机对车辆的影响以及作用,并以某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悬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仿...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FSAE赛事介绍
    1.2 悬架研究及现状
        1.2.1 国内研究及现状
        1.2.2 国外研究及现状
    1.3 汽车悬架仿真优化以及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悬架对整车的影响及悬架设计
    2.1 悬架介绍
        2.1.1 悬架定义及分类
        2.1.2 各类悬架对比及优势分析
    2.2 FSAE独立悬架选取分析
        2.2.1 独立悬架分类
        2.2.2 总结
    2.3 悬架关键参数及特性
        2.3.1 悬架重要参数
        2.3.2 悬架刚度
        2.3.3 悬架硬点坐标测量
    2.4 FSAE前悬架参数要求及设计
        2.4.1 双叉臂选择
        2.4.2 防倾杆
        2.4.3 弹簧与阻尼器
    2.5 本章小结
3 虚拟样机技术和ADAMS软件介绍与建模
    3.1 虚拟样机定义
    3.2 虚拟样机技术与传统技术
    3.3 软件应用
    3.4 FSAE子系统
        3.4.1 前悬架系统
        3.4.2 转向系统
    3.5 前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
        3.5.1 ADAMS前悬架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3.5.2 简化物理模型
        3.5.3 关键硬点的选取及模型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FSAE前悬架仿真分析及优化
    4.1 前悬架系统动态仿真
        4.1.1 双轮同向仿真
        4.1.2 双轮同向仿真设定
        4.1.3 双轮同向仿真数据分析
    4.2 前悬架优化设计
        4.2.1 设计目标及设计变量的确定
        4.2.2 优化设计
        4.2.3 多目标优化设置
        4.2.4 优化结果对比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FSAE赛车操纵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5.1 车辆操纵稳定性及评价介绍
    5.2 稳态回转试验
        5.2.1 稳态回转试验介绍及重要参数设定
        5.2.2 数据仿真与分析
        5.2.3 结果计算与评价
    5.3 蛇形行驶试验
        5.3.1 蛇形行驶试验介绍
        5.3.2 数据仿真与分析
        5.3.3 结果计算与评价
    5.4 转向轻便性试验
        5.4.1 转向轻便性试验介绍
        5.4.2 试验轨迹确定
        5.4.3 数据仿真与分析
        5.4.4 结果计算与评价
    5.5 低速转向回正性试验
        5.5.1 低速转向回正性试验介绍
        5.5.2 数据仿真与分析
        5.5.3 结果计算与评价
    5.6 高速转向回正性试验
        5.6.1 高速转向回正性试验介绍
        5.6.2 数据仿真和分析
        5.6.3 结果计算和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4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84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