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功能核酸与等温信号放大技术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1 20:43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传感器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光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食品、医学和环境等领域。功能核酸探针的发现突破了核酸只是遗传信息存储和转运的载体的传统认识,作为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等特殊功能的核酸分子,在分析化学领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等温信号放大技术因其能够在恒定温度条件下实现快速、高效的信号放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分析物的检测中。功能核酸探针与等温信号放大技术的结合,为生物传感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平台。本论文利用功能核酸探针(核酸适配体、分子信标、DNAzyme)的特异性,结合酶辅助的放大技术、无酶联置换和CHA等等温信号放大技术,构建了三种简单、快速、高特异性和超灵敏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首先,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phi29 DNA聚合酶介导的等温循环联置换放大来检测沙门氏菌的荧光传感策略。该策略依赖于目标触发引起成熟引物的形成,该引物在双功能phi29的辅助下引发循环联置换聚合反应,从而实现目标的放大检测。据我们所知,这项工作是首次将双功能ph...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生物传感器
        1.1.1 荧光生物传感器
        1.1.2 其他光学生物传感器
    1.2 功能核酸在光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2.1 核酸适配体
        1.2.2 分子信标
        1.2.3 DNAzyme
        1.2.4 基于“T-Hg2+-T”和“C-Ag+-C”结构的探针
    1.3 等温信号放大技术
        1.3.1 基于聚合酶的放大技术
        1.3.2 基于核酸酶的放大技术
        1.3.3 杂交联式反应放大技术
        1.3.4 催化发夹自组装放大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双功能phi29 DNA聚合酶介导的等温循环联置换聚合反应的沙门氏菌荧光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细菌菌株的培养
        2.2.4 沙门氏菌检测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传感器检测原理
        2.3.2 可行性验证
        2.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传感器分析性能评估
        2.3.6 特异性考察
        2.3.7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邻近增强双向酶修复放大技术的三磷酸腺苷荧光传感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三磷酸腺苷(ATP)检测
        3.2.4 人血清中ATP的测定
        3.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TP
        3.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传感器检测原理
        3.3.2 可行性验证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传感器分析性能评估
        3.3.6 特异性考察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四联体DNAzymes耦联银纳米簇的沙门氏菌荧光传感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2.3 银纳米簇的制备
        4.2.4 沙门氏菌的检测
        4.2.5 凝胶电泳表征
        4.2.6 透射电镜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传感器检测原理
        4.3.2 可行性验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
        4.3.5 传感器分析性能评估
        4.3.6 特异性考察
        4.3.7 实际样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752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752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