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草—水稻轮作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7 05:44
【摘要】: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种主要病害,每年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稳产。目前,防治两种病害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虽然化学药剂可有效控制两种病害的发生,但长期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譬如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以及带来“3R”问题(即农药残留、病害再猖獗和抗药性)等。黑麦草-水稻轮作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南方稻区开展的一种草田轮作新系统。实践证明,该轮作系统是一个高产优质高效,具备可持续发展,能把种养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粮畜生产同步发展的农业耦合系统。但该系统对水稻病害的发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以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冬种黑麦草对两种病害病原菌田间越冬及病害在后作水稻上发生的影响,旨在探明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是否能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以为今后在我国南方稻区广泛推行黑麦草-水稻轮作制度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冬种黑麦草对稻田越冬纹枯病菌存活率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于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5月对试验田土壤中越冬菌核数量、萌发率及稻兜病株率、菌丝体存活率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同次调查间相比,种草区的菌核数量和稻兜病株率均与对照区差异不显著,而种草区或对照区各次调查间相比,其菌核数量和稻兜病株率差异也不显著;在菌核萌发率和菌丝体存活率方面,越冬初期(2015年12月的调查),虽然种草区的菌核萌发率和菌丝体存活率略低于对照区,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而随着纹枯病菌在田间越冬时间的延长,后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种草区菌核萌发率和菌丝体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其菌核萌发率分别比对照区低10.25%和21.69%,菌丝体存活率分别比对照区低22.00%和25.00%。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冬种黑麦草并不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越冬的菌源基数,但影响菌核萌发率与菌丝体存活率,从而显著降低纹枯病菌越冬的有效菌源,使后作水稻初侵染源数量减少。2.黑麦草-水稻轮作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于2016年7、8和9月调查了后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同次调查数据相比,种草区后作水稻的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分析比较3次调查的结果发现,种草区纹枯病病株率分别比对照区低3.60%、14.04%和24.17%,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区低1.25、3.06和6.42。以上结果说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同一阶段,种草区后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区,因而证明实行黑麦草-水稻轮作在一定程度能够抑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3.冬种黑麦草对稻田越冬稻瘟病菌存活率和产孢的影响于2016年12月、2017年2月和4月对试验田残留稻兜进行取样,分别测定了种草区和对照区越冬稻兜的病株率、病菌菌丝体的存活率及产孢量。结果表明,同次取样间种草区与对照区相比,其稻兜的稻瘟病病株率均差异不显著,而种草区或是对照区各次取样间相比,稻兜病株率也差异不显著;在稻瘟病菌菌丝体存活率方面,种草区3次取样的稻兜菌丝体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其分别低于对照区10.40%、19.20%和24.00%;在产孢量方面,取样的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后,种草区单个视野中孢子数分别比对照区少2.39、3.70和5.73个,与对照区均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并不影响稻瘟病菌越冬的菌源基数,但可显著降低越冬菌丝体的存活率及病菌的产孢量,使得后作水稻稻瘟病初侵染菌源减少。4.黑麦草-水稻轮作对稻瘟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7、8和9月调查了后作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程度。研究发现,种草区后作水稻稻瘟病的病叶(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分析比较3次调查的结果,种草区的病叶(穗)率分别比对照区低5.60%、10.00%和9.94%,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区低1.47、2.97和3.45。以上结果说明,在稻田实行黑麦草-水稻轮作能够减轻稻瘟病发生的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111.4;S54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鹏;张幸;李冬梅;钟光荣;李进;胡江博;卢代华;马炳田;;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主要育种亲本中的分布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5年03期

2 孙雪;侯志广;赵晓峰;杨丽莉;艾东;张浩;;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J];农药;2015年02期

3 徐宁;黄国勤;;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12期

4 陈娟;;安徽省水稻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御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4年10期

5 马德学;刘凤艳;;井灌稻作区秸秆还田对稻瘟病发生影响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年05期

6 杨金影;李海涛;畅东;;水稻纹枯病发生及绿色防控措施[J];现代化农业;2013年04期

7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杨宝灵;邵艳龙;何伟;刘丽;赵毅;;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03期

8 杨迎青;李明海;杨媚;郑丽;赵东;周而勋;;水稻纹枯病菌pTHPR1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于海燕;赵兵;徐环宇;贾云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24期

10 李四军;;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莹;抗稻瘟病早粳稻空育131(Pid2/Pid3)的培育[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7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17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