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2:30
【摘要】:黄单胞菌属是最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属之一,能够危害多种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其中有14种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属内成员数目众多,种下又分为许多致病变种,致使该属种及种下阶元的鉴定存在很大困难。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DNA序列来鉴定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快速、高通量等优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口岸检疫及植保机构的工作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在种及种下阶元上准确鉴定黄单胞菌的能力,本研究开展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技术研究;同时为了提高该属内一些重要致病变种的精准鉴定能力,我们还针对其开展了数字PCR检测方法研究。(1)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基因筛选以327株不同种或致病变种的黄单胞菌为实验材料,基于进化树法及遗传距离法等分别对16S rRNA基因,cpn60,avrBs2,hrp,hpaA,gyrB和rpoD这7个候选条形码基因进行了筛选验证及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cpn60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都要明显优于其他候选基因。基于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基因对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区分鉴定能力最为理想。同时在barcoding gap分析和best close match测试中该基因也都表现的最为出色,其种/致病变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致病变种内遗传距离,而且对不同种/致病变种的鉴定正确率达到了99%以上,是理想的用于区分鉴定黄单胞菌的条形码基因。(2)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基于筛选出的DNA条形码基因及研究获得的大量序列数据,建立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体系。同时利用该体系和多种传统鉴定方法对收集到的疑似黄单胞菌分离物及病害样品进行了应用验证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均保持一致,但相比之下,DNA条形码检测方法的鉴定结果准确度更高,操作过程也更为简便快速,易于推广。(3)黄单胞菌属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以及它们的近缘菌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假定膜蛋白基因和白叶枯病菌的rhs家族基因建立了这两种病原菌的特异性数字PCR检测体系。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进行了测试,并用模拟带菌水稻种子及真实种子样品进行了检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两种方法均能特异性的检测出目标菌株,且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良好的重复性,在模拟带菌种子及自然带菌种子样品的应用验证中也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总之,本研究为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分子识别方法,对提高该属有害生物的鉴定能力,保护国内农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

序列,序列,黄单胞菌属,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hpaA基因网上序列构建的邻接树

引物


(5'-3') PCR 扩增程序 GGTTTTCCCAGTCACGACGACGGTGACGGCACCACCAC94°C 5 min;94°C 30 s57°C 30 s,72°C 45 s,,个循环;72°C 10 minATAACAATTTCACACAGGACGACCGAAGCCCGGGGCCTTGGTTTTCCCAGTCACGACGGACTGCCGGTGTTGATGCACGA94°C 2 min;94°C 1 mi60°C 1 min,72°C 1 mi35 个循环;72°C 7 minATAACAATTTCACACAGGACCGCGGTGATCGGTCAACAGGCTTTCGGTTTTCCCAGTCACGACTCCTCCTGTTGT94°C 5 min;94°C 40 s55°C 40 s,72°C 1 min35 个循环;72°C 10 mATAACAATTTCACACAGGAGATCATTTCTCCCGGTTTTCCCAGTCACGACGGATGACGACGA94°C 5 min;94°C 30 s55°C 30 s,72°C 1 min35 个循环;72°C 10 mATAACAATTTCACACAGGATGCGTCCTGAGC00 bp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送;;DNA甲基化及其生物学功能[J];生物学教学;2014年09期

2 刘庆华;茹慧香;;“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07期

3 丁思思;袁华;罗小虎;李高峰;;植物DNA粗提取与鉴定的简便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9期

4 周苑;;《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4期

5 吴久宏;;追寻人类思维的脉络——苏教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科学史料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21期

6 唐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5期

7 王佳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8期

8 刘雪梅;;作图法解决“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与细胞增殖”问题[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8期

9 陈云;;“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7年02期

10 霍静;李妞妞;曾令江;;提高“DNA粗提与鉴定”实验开出率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教学;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冰;王旭;赵梦真;晁洁;樊春海;;基于DNA折纸术的纳米金棒精密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2 刘冬生;李闯;程恩隽;邢永政;金娟;;DNA超分子水凝胶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3 Kaiying Cheng;Hong Xu;Xuanyi Chen;Liangyan Wang;Bing Tian;Ye Zhao;Yuejin Hua;;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5′-end resection by RecJ[A];第五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6年

4 陈南迪;覃诗雅;羊小海;王青;翦立新;王柯敏;;“传感-治疗”的DNA纳米装置在协同杀伤循环肿瘤细胞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5 刘晔华;陈锦艳;江雁;张坚磊;穆红;;磁珠法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评价[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6 谭磊;孙悦;周湘;刘伟;;多头蚴核糖体DNA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叶俏;沈洁;严婷婷;王宙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浆循环DNA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周嘉嘉;FriederikeSchmid;;计算模拟研究DNA和聚电解质的结合[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 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5年

9 Yuan Zhang;Yanlong Chen;Gaigai Xu;Chen Lan;Shaige Xia;Wenjie Zhao;Shusheng Zhang;;Endogenous DNA adducts method establishment and Human Biomonitoring[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孙觅;辛丽斐;刘宏;;基于浓差电池原理高灵敏检测DNA的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孙锦;解读DNA惠及世界患癌儿童[N];深圳特区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辛明;邓亚军:灾难现场的DNA斗士[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韩宋辉;“可怕”的友邦DNA 267亿港元净利从何而来[N];经济观察报;2015年

4 本报记者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技日报;2018年

5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学导报;2018年

6 记者 刘霞;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科技日报;2018年

7 强天林 王佳乐;DNA存储技术:掌握信息控制权的利器[N];解放军报;2018年

8 柯文;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江苏科技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秦珍子;是不是另一半,DNA说了算?[N];中国青年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梁国胜;“1000万”破解企业家身上的理想DNA[N];中国青年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洪芳;FEN1功能以及作为抗肿瘤靶点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周文姣;基于酶辅助信号放大和DNA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生物标志物传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王丹;DNA损伤应答中长非编码RNA LRIK、ncRNA0301及蛋白质XPF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苏晨鹤;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皮层蛋白UL41逃逸宿主DNA识别信号通路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7年

5 吴琼;多功能声敏剂结合超声波照射损伤DNA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6 吴丹;CRISPR/C2c1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陈勇;53BP1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物参与人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8 田茜;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9 王倩倩;双加氧酶Tet对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10 吴成超;序列复杂度方法在DNA调控元件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鹤枫;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对质粒DNA的纯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晓燕;表面活性剂对DNA空间结构及其液晶态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3 何美林;慢性HBV感染患儿血清preS1-Ag、HBVM及HBV-DNA检测结果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4 孟冬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5 杨国庆;基于球形核酸DNA链取代反应的端粒酶活性荧光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6 胡中培;骨架磷硫修饰DNA在溶液中三维结构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小静;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及游泳动物DNA条形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石海燕;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信号扩增的纳米传感器检测microRNA[D];河北大学;2018年

9 刘慧龙;新型高灵敏免修饰液晶型DNA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0 朱斌;DNA损伤修复基因对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71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71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