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孔隙率及空间分布格局对防护带防风效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5 21:01
【摘要】: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广布,风沙危害严重。通过构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实现降低地表风速、削弱地表风沙运动是控制、治理沙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借助于风洞实验,对7种孔隙率及2种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防护带防风效能进行测量,分析了孔隙率及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对防护带防护效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研究结果在防风固沙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带后2h处、0-30cm范围内,以防护带高度为临界值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即有效防护区(1cm-13cm,风速削减率为正)和加速区(20cm-30cm,风速削减率为负)。在这两个区域内,防护带对气流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且影响强度随孔隙率增加逐渐减弱。(2)受模型为纵条型结构的影响,带后2h处1cm-13cm范围内相同孔隙率防护带的风速消减率沿高度变化不大;随距离增加,地表5cm高度处防护带风速消减率逐渐降低,孔隙率越小,风速消减率极大值越大,且出现位置越靠近4h处,风速消减率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越明显。带后30cm高度处、2h-12h范围内风速均不同程度出现加速,且越靠近防护带、孔隙率越小,风速加速趋势越明显。(3)防护带带后2h-24h范围内各位置处平均风速消减率随防护带孔隙率增加呈递减趋势,且在孔隙率自1%至100%的变化过程中,风速消减率出现三个明显的变化区间。孔隙率自1%至40%,平均风速消减率缓慢减小;从孔隙率45%开始至66%,平均风速消减率急剧减小;从孔隙率为66%左右开始,平均风速消减率随孔隙率增加而呈缓慢减小趋势。(4)入口风速从6m/s增加至12 m/s,1%、40%和66%三种孔隙率防护带带下风速消减差值会随孔隙率及距离的变化发生明显改变,且孔隙率越小,越靠近防护带,风速消减差值随入口风速的变化越明显,在超过防护带高度后孔隙率为1%和40%的防护带上方风速消减差值会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至30cm高度处三种入口风速影响下的风速消减差值趋于一致,而孔隙率为66%的防护带对此的响应要明显的弱于前两种。(5)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的改变会对其影响区域内风速消减率产生明显影响。改变原低孔隙率防护带的空间排列方式,增加孔隙率为33%林带的横向孔隙率及纵向厚度(横向及纵向以主风方向为标准界定)后,与原有的低横向孔隙率及纵向厚度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相比,0-13cm风速消减率明显降低,5cm高度处2h-24h范围内风速消减率明显降低,但高于单条高横向孔隙率、低纵向厚度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孔隙率66%),介于两者之间。(6)在维持一定区域内地上生物量及总盖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小间隔、多条带、分散分布的大孔隙率防护体系配置模式调整为单条、集中分布的小孔隙率条带可以在相同的资金投入和水分消耗前提下取得更好的防护效益。在考虑资金投入与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单条条带式防护带的最佳孔隙率应控制在45%左右,将孔隙率从66%降低至45%期间,单笔资金投入的效能收益最大。
【图文】:

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实验段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届硕士学位论文风洞结构符合低速风洞设计要求,,可以在实验段生产稳定流动的度为±3%-±0.5%,最大测试风速达 35m/s。洞体总长度 38.9m,由进、整流段、收缩段、实验段、可调实验段和扩散段组成。实验段 1.2 m×1.2 m,可调节实验段长 2.5m,截面 1.2 m×1.3m。为加速风洞育,在实验段的前端铺设粗糙元(如图 2-2 所示),粗糙元由20cm×5cm 水泥预制砖按规则铺设而成,铺设长度为 3.6m,实验初粗糙元铺设方式的调整实现对风洞实验段测量区域风场的合理调节实验涉及 0-30cm 高度内的风场结构满足自然条件下的稳定对数廓

粗糙元,风洞,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


粗糙元铺设方式的调整实现对风洞实验段测量区域风场的合理调节实验涉及 0-30cm 高度内的风场结构满足自然条件下的稳定对数廓图 2-1 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向光;李生宇;王海峰;马学喜;雷加强;;不同组合间距的尼龙阻沙网积沙形态特征对比[J];干旱区地理;2015年02期

2 周娜;张春来;田金鹭;亢力强;;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凹曲面形成的流场解析及沉积表征[J];地理研究;2014年11期

3 刘铁军;赵显波;赵爱国;郭建英;;东北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洞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2期

4 罗万银;董治宝;钱广强;马立鹏;;栅栏防护体系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2年04期

5 翟庆虎;夏小东;何万义;李澍贵;王志宏;邢存旺;马增旺;赵广智;;宣化县黄羊滩流动沙地草方格沙障固沙技术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6 宋海燕;;榆林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7 李锦荣;孙保平;高永;王同顺;郭建英;赵岩;;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沙袋沙障气流场模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贾丽娜;丁国栋;吴斌;张宇清;郭跃;韦立伟;梁文俊;;几种不同材料类型带状沙障防风阻沙效益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9 钟卫;孔纪名;杨涛;;植被沙障对近地表风沙流特征影响的风洞实验[J];干旱区研究;2009年06期

10 李锦荣;蒙仲举;高永;韩彦隆;;低立式格状土工沙障固沙效果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615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15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