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浑善达克沙地杨树吸水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3:31
【摘要】:为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严重的形势,杨树以其防风固沙且抗旱的特性被广泛种植。本文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杨树作为研究材料,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2015年~2018年间,比较该地区降水、土壤水、植物茎干水和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值的变化,运用直接对比法、吸水深度模型、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对植物吸水来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再对比四种方法得到可信的吸水来源,进而确定杨树独有的吸水规律,为合理利用沙漠地区水资源以及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受到气候与植物生长的双重影响,浅层土壤含水率易受到降水、蒸发、植物根系的影响产生剧烈变化,深层土壤含水率较稳定。杨树萌动期、越冬准备期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生长期由于环境因素的不稳定变化,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大。降水后各层土壤含水率均有所增加。(2)分析年际与年内间不同水体的同位素特征,得到当地大气降水线为δD=7.6937S18O+5.014,R2=0.9457,同位素受到了不平衡的二次分馏。降水氢氧同位素受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环境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占主导地位,温度效应显著。降水对土壤水、地下水都进行了补给,降水使浅层土壤水氢氧同位素贫化,降水入渗使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平滑,导致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变化趋于稳定。(3)运用直接对比法、吸水深度模型、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分析杨树在生育期及降水前后主要的吸水来源及其组分,揭示了杨树面对干旱环境下独特的吸水机制。杨树的吸水来源在不同潜在水源间较为灵活的转变,植物经历长时期的干旱,杨树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在雨季降水量充足的时期,杨树优先利用受到降水补给的浅层土壤水后吸水层位下移。(4)定量分析杨树水分利用机制的影响因子,得出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前期降水量都影响着植物对各层土壤水的利用,地下水埋深与植物对地下水利用比例呈负相关,干旱季节对地下水的利用率高于降水季节。
【图文】: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浑善达克沙地杨树吸水规律研究


图1技术路线图逡逑Fig.邋1邋Technical邋roadmap逡逑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浑善达克沙地杨树吸水规律研究


图2研究区地理位置逡逑Fig.2邋The邋location邋of邋study邋area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5.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少峰;贾德彬;王蓉;菅晶;;内蒙古正蓝旗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21期

2 郭飞;马娟娟;郑利剑;任荣;郭向红;孙西欢;;基于氢氧同位素的植物水源区分方法比较[J];节水灌溉;2015年11期

3 马斌;梁杏;林丹;刘绍华;徐敏;;应用~2H、~(18)O同位素示踪华北平原石家庄包气带土壤水入渗补给及年补给量确定[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3期

4 贾国栋;余新晓;邓文平;樊登星;;北京山区典型树种土壤水分利用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5 张翔;李占斌;李鹏;;淤地坝土壤水来源与分布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贾哲峰;周海峰;常智慧;;再生水灌溉对绿地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7 张华安;王乃昂;李卓仑;董春雨;陆莹;李贵鹏;;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J];中国沙漠;2011年06期

8 刘巧红;范秀琴;刘小平;高宝嘉;;环境因子对油松组成抗性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2011年03期

9 彭海英;李小雁;崔步礼;张思毅;;土壤优势流研究方法综述[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10 陈静;杨庆生;郝改枝;;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数据分析浑善达克沙地地下水的补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玮;疏勒河流域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雪松;基于稳定同位素浑善达克沙地杨树水分利用情况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2 常恩浩;黄土丘陵退耕区植物群落根系动态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利用来源解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3 钱龙娇;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浑善达克沙地人工种植杨树吸水来源和耗水耦合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4 马媛;西北沙漠湖盆区毛细水上升特性及其植物生态学意义[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1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