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油松主伐保留母树林下更新苗的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1 08:22
   本研究以保留不同母树株数(45株/ha、75株/ha、120株/ha、195株/ha)主伐后9a的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种群为对象,试图从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入手,对主伐保留不同母树株数的油松人工林种群稳定性加以描述,基于主伐后油松人工林种群稳定性结合主伐后更新个体的生长指标差异对林场下一步的抚育工作给出合理化建议,为促进油松林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同类地区森林生产经营提供科学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在对保留45株/ha(样地A)、75株/ha(样地B)、120株/ha(样地C)、195株/ha(样地D)主伐后产生的油松更新苗的数量和高度等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不同保留母树主伐后其更新株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样地D与样地C的更新株数显著高于样地A与样地B;样地C中主伐后产生的油松的高度、胸径或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样地。(2)经调查后发现4个样地中龄级Ⅰ-Ⅲ的油松个体数分别占到了油松全部个体数的88.57%、95.32%、97.61%和96.63%,由此推断:主伐后油松种群为增长型,这表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种群结构将维持较稳定状态。(3)样地A、B、C、D内龄级Ⅰ、龄级Ⅱ油松个体在0-30m的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龄级Ⅰ、龄级Ⅱ松的聚集分布可能是由于低龄级个体处于林分的下层,所分配的资源有限,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低龄级个体趋于聚集;由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样地A、样地B、样地C和样地D内龄级Ⅳ—Ⅵ油松个体在整个尺度上是趋于随机分布的。(4)样地A和样地D内油松种群的大部分龄级间在一定尺度上表现为负关联,这表明保留45株/ha和保留195株/ha油松母树的样地内部油松个体对资源等竞争激烈;样地B与样地C内各龄级间全部为无关联或正关联的关系,说明当保留母树株数为75和120株/ha时油松个体间竞争压力小,空间等资源分配合理。在对不同保留母树主伐后产生的油松的数量和各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样地D与样地C的更新株数显著高于样地A与样地B;主伐后样地C中产生的油松各生长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样地;从主伐后油松种群的龄级结构来看,样地A、B、C、D四个油松皆属进展型;从主伐油松的空间格局来看,样地B、样地C内油松种群结构良好。从主伐后油松更新苗的数量特征和生长特征、油松种群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综合来看,建议今后在对阴坡厚土条件下的油松人工林实施保留120株/ha的主伐措施,以保证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顺利更新。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791.254
【部分图文】:

分布图,母树,样地,分布图


主伐时各样地分别为44a、43a、44a、45a生油松人工林。将保留45株/ha、??75株/ha、120株/ha、195株/ha的样地标记为样地A、样地B、样地C和样地D。??根据实地调查主伐时油松保留母树的分布情况如图3-1所示(X代表横坐标,Y??代表纵坐标)。??19??

分布图,样地,龄级,分布图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内个体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样地A、??样地B、样地C和样地D四个样地油松种群中龄级I-III的个体数分别占到了总??个体数的88.57%、95.32%、97.61%和96.63%?(图4-1)。由此推断:主伐后油??松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样地A?样地B??VI?■?24?VI?B?34??V?I?24?V?I?13???每?IV?_?m?敦?fv?B?55??g?111?m?翕?ni?麵圃?20S??(I?遽6i7?II?豳1298??I?nHm?23〇?]?575??0?200?100?(??*00?800?0?500?1000?1500??株数?抹数??VI?140?样地C?样地D??VI?I?70??V?5??V?12??IV?115??怒?IV?1?22??I?m?—6,?1?m???.78??11?丨测?II?—^3=??,253??1?_圓_111111丨1丨|丨|'晒刚?】1551??0?500?妙灼?1000?1500?〇?500?1000?1500?2_??钚乂?株数??图4-1四个样地上油松种群龄级分布图??Fig4-1?The?age?structure?of?Finns?tabulaeformis?population?in?4?plots??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军;张淑兰;王长宝;;小兴安岭红松种群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02期

2 赵玉梅;;辽西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5年02期

3 张希彪;上官周平;王金成;毛宁;;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J];山地学报;2014年05期

4 刘明国;殷有;孔繁轼;卢国珍;张连生;;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杨跃文;段玉玺;季蒙;曾宇;李银祥;任建民;周兴强;张凤鹤;;贺兰山林区油松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4年02期

6 刘明忠;殷有;李喜霞;肖德平;冯军;;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J];辽宁林业科技;2014年02期

7 于欣;王玉峰;李彬彬;蔡静;朱虹;孙俊峰;;不同抚育方式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4年01期

8 郑维娜;王孝安;郭华;王丹;刘鹏;刘史力;;微生境对辽东栎幼苗生长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3年06期

9 王凯;马履一;贾忠奎;王伟;陈雪;李秀丽;;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短期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10 宋晓刚;杜树垚;;建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江萍;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董伯骞;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征对林隙和皆伐年限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于飞;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及天然更新格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胡艳波;基于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天然异龄林空间优化经营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陈梦;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安慧君;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韩有志;林分空间异质性与水曲柳的更新格局和过程[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朝骏;灵空山松栎混交林幼苗空间分布动态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2 唐静;保留母树数对马尾松天然更新及群落结构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3 万丽;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林分结构与生态特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杨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下更新苗空间格局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石子俊;秦岭南坡壳斗科植物种子雨及种子扩散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汲文宪;冀北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阳晶晶;河北平泉地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袁子成;黄土丘陵沟壑区白羊草群落种多度格局及优势种空间点格局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秦琰;油松人工林林隙特征及其对更新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赵娜;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5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65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