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6:38
【摘要】:本文以皱纹盘鲍为试验动物,研究了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亲鲍的选择、催产与孵化过程本试验以A组(7-8cm)、B组(8-9cm)、C组(9-10cm)三种规格的皱纹盘鲍作为亲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将亲鲍催产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20:30)、第二阶段(20:40-22:10)、第三阶段(22:20-23:50),其中第二阶段为雌鲍排卵高峰;(2)在催产条件基本一致,B、C两组均可选作亲鲍,但是B组最适宜选作亲鲍;(3)选择第二阶段排出的受精卵,在显微镜下追踪观察10h,并记录孵化前几个过程的时间和拍摄照片。2、鲍“薄膜苗”的食性分析研究本实验运用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第15、30、45日龄鲍“薄膜苗”嗉囊、胃、肠消化器官中的藻类,通过图片采集,数据分析,了解“薄膜苗”的食性。(1)在这三个时期,舟形藻属比例均占最高,为最优势藻属,双眉藻属次之,但菱形藻属、卵形藻属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丰度都不高;(2)舟形藻属和双眉藻属组合在这三个时期所占比例总和均在80%以上,易于被鲍苗摄食和利用,使鲍苗快速生长和提高成活率;(3)对第15、30、45日龄鲍苗嗉囊、胃、场内硅藻主要组成种类的组织切片进行比较说明:这三个时期对藻类的利用程度存在差异;(4)鲍幼体齿舌的发育程度会影响鲍苗在不同时期对各种藻类的摄食率。3、红、绿壳色皱纹盘鲍生长状况的比较本试验通过对红、绿两种壳色皱纹盘鲍生长状况的研究,在养殖条件基本一致,初始壳长和体重差异不明显的条件下,结果显示:(1)红壳个体的成活率明显高于绿壳个体;(2)红、绿壳色鲍苗在日均增长、增长率、壳长特定生长率、日均增重、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重/壳长之间差异显著(P0.05)。
【图文】:

鲍养殖,鲍苗


图 1-1 2003-2011 年中国鲍养殖的发展1.3 鲍苗种培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1 鲍苗种培育中育苗技术的研究现状由于多年来我国鲍采取自繁、自育和自养以及近亲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害基因纯合表达等一些情况出现,,导致鲍种质退化,数量性状遗传力下降,如性早个体偏小,抗病力弱,抗逆性差等,因此,加快鲍健康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进行种大规模生产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我国主要对比较重要的经济鲍品种皱纹盘鲍、盘鲍、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的杂交孔鲍的育苗与养殖技术做了多方面的研究[19]。陈建华[22]、杨铭[23]、杜贞玺[14]等人对养殖和育苗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总结。周小文[13]、刘明泰[24]、钟幼平[25]、刘从人对皱纹盘鲍在南方沿海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探讨和研究。叶永健[27]、廖志强[28]等鲍苗种的培育技术做出了一些研究。孙德华[29]、李翘楚[30]、燕敬平[31]等人挑选身体[32-35][36]

照片,受精卵,照片,盘鲍


(e)(f)(g)图 2-1 显微镜下观察 10h 内受精卵的发育照片(如图 a 至 g)2.3 讨论有关鲍鱼的催产方法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22-35],本文采用传统的催产亲鲍方法为阴干、自然海水流水(水温为 24.3-24.8℃)、紫外线照[33,58]和升降温刺激(紫外线照射剂量为 500mw·h/L 且水温为 22-22.8℃),选取最合理适宜的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由表 2-2,表 2-3,表 2-4 可知,第一、二、三这 3 个阶段各组雌鲍催产后的排卵量可以得出,盘鲍的排卵高峰期为第二阶段(时间为 20:40-22:10),本实验与沈决奋等[102]人研究表明盘鲍育苗试验中雄鲍先排精,约 30 分钟后雌鲍排卵,且夜晚 9:00-11:00 为排卵高峰结果基本一致。在 3 个不同催产阶段中,B 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均为最高,C 组次之,A组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B 组亲鲍排出的卵子质量最高。由表 2-5 可得,C 组的总排卵量最高,B 组次之,A 组最少;但是 B、C 两组的授精卵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华武;林焕阳;王振华;林进发;谢耀光;;盘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育苗技术[J];福建水产;2007年02期

2 赵公报;皱纹盘鲍养成中死亡原因浅析[J];中国水产;1993年01期

3 刘亚军;皱纹盘鲍养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产科学;1995年03期

4 张起麟,李俊,袁焰芳,宋钰,李洪文,刘光穆;之二:皱纹盘鲍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水产;2000年09期

5 李太武,杨文新,丁新;皱纹盘鲍脓疱病及其防治简报[J];齐鲁渔业;2000年03期

6 ;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3期

7 姜明,刘云,陶醱蓉,范瑞青,姜国良;皱纹盘鲍肠上皮组织立克次体超微结构与细胞病理学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石军,陈安国,洪奇华;皱纹盘鲍的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齐鲁渔业;2002年07期

9 石军,孙德文,陈安国;皱纹盘鲍的疾病学研究进展[J];科学养鱼;2002年02期

10 宋春华,张法忠,张小葵;皱纹盘鲍养殖疾病及防治[J];齐鲁渔业;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加琦;王轲;孙辉;何庆国;徐步金;刘晓;;皱纹盘鲍2个选育系间群体交配苗种的温度耐受性评价[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刘晓;张国范;赵洪恩;;皱纹盘鲍“中国红”品系的选育[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刘贤德;刘晓;郭希明;高其康;张国范;;皱纹盘鲍遗传连锁框架图谱的构建[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4 王劭雯;李加琦;房沙沙;刘晓;;皱纹盘鲍幼鲍对低盐和高盐海水的耐受性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吴富村;刘晓;张国范;;皱纹盘鲍稚、幼鲍期壳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蔚芳;麦康森;张文兵;姚春凤;;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对饲料中硒的需要量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宋振荣;陈月忠;黄健;杨小强;任保卫;;南方海域养殖皱纹盘鲍高温期死亡原因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黄璞;刘晓;周一兵;张国范;;温度对不同家系皱纹盘鲍代谢和同化效率的影响[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9 王竹清;李平林;李八方;;皱纹盘鲍性腺脂质成分分析[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邓岳文;刘晓;张国范;;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家系的生长比较和综合评价[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自然;皱纹盘鲍杂交新品系长速快 品质优[N];中国渔业报;2004年

2 黄喜祖;东山成功育成皱纹盘鲍与黑鲍二代苗[N];中国渔业报;2005年

3 于美志;“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缩短了养成周期[N];中国渔业报;2010年

4 徐向阳;院地合作 领跑经济[N];福建科技报;2007年

5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 杨铭;健康养鲍技术[N];福建科技报;2011年

6 范垂声 本报记者 金春华;与海洋生命共舞[N];辽宁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建高 特约记者 邢桂方;杂交鲍引领中国蓝色产业浪潮[N];科技日报;2005年

8 马力;福建杂交鲍成活率提高21%[N];中国渔业报;2011年

9 记者 陈建平 通讯员 孙卫锋;秀屿:渔排上的别样新春[N];福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邵文杰;鲍鱼育种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宁;温度、盐度对皱纹盘鲍“97”选群生长发育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吴成龙;皱纹盘鲍抗氧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营养调控下表达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付京花;脂溶性维生素对皱纹盘鲍代谢反应和贝壳生物矿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丁鉴锋;皱纹盘鲍溶菌酶及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李加琦;皱纹盘鲍配套杂交体系的建立、评价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王明玲;养殖皱纹盘鲍杂交种对土著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及种间渐渗杂交的遗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吴富村;皱纹盘鲍的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8 束靖;皱纹盘鲍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亓海刚;皱纹盘鲍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开发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郑明刚;皱纹盘鲍表达序列标签及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春暖;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2 高兴盛;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皱纹盘鲍品质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3 贾艳丽;青岛皱纹盘鲍新品系耐高温性能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5年

4 蒋玉荣;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精子和幼虫低温保存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5 胡冰;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存活性状及1龄苗种越冬存活性状的遗传评估[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6 林思恒;皱纹盘鲍度夏死亡与高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7 王思佳;不同海藻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贝壳色素和四种多糖裂解酶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8 赵海峰;皱纹盘鲍绿卵F1代家系选育及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9 段雪昆;皱纹盘鲍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集美大学;2016年

10 孙莎;皱纹盘鲍肌肉氨肽酶的酶学特性及呈味作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4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