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2:21
【摘要】:青枯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可危害多种作物,尤其是茄科作物。近年来,嫁接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生产上对抗性砧木需求量大,开展青枯病抗性砧木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鉴定青枯病菌,用青枯病菌对砧用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表型,再结合田间自然病圃接种试验,筛选出不同抗性亲本进行双列杂交,分析抗性杂种优势,探讨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构建F2群体,采用分离分组混合分析法(BSA)筛选SSR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辣椒抗青枯病砧木育种提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特异性引物Y2/OLI1对从感病辣椒植株上分离的青枯病菌总DNA进行PCR检测,得到特异条带,回收PCR产物进行测序,经过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得到长288bp的序列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EP1(登录号为CP015116.1)具有99%的同源性,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茄科雷尔氏菌,表明采用引物Y2/OLI1进行PCR扩增能够有效准确检测辣椒青枯病菌。2、对15份砧用辣椒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其中有2份种质表现高抗(HR),1份种质表现抗病(R),3份种质表现中抗(MR),1份种质表现感病(S),其余表现高感(HS)。田间病圃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种质F06、G16、D16、D36的抗性水平分别为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与室内接种鉴定一致。3、以病情指数分析抗病性杂种优势,四个不同抗性砧木种质组配的12个F1组合中,有2个组合(D16×D36和G16×F06)表现负向超高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16.6%;有 5 个组合(D16×D36,G16×D36,G16×F06,F06×D16 和 F06×D36)表现负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其余组合表现正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表明辣椒砧木对青枯病抗性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在选配亲本时,选择抗性水平相同的双亲可选育出抗性强的杂交组合。4、以抗青枯病种质F06和感青枯病种质D36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分别获得正反交F1代、F2代,经分析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表明砧用辣椒种质F06对青枯病的抗性表达受细胞质基因调控,并存在加性效应。5、采用群体分离法,构建抗感青枯病的F2分离群体,进行SSR和ISSR分子标记筛选研究。从113对SSR引物和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1对SSR引物(R105)和2条ISSR引物(UBC803和UBC876),经F2分离群体验证,获得1个与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相关的标记Q76,遗传距离为7.30cM。
【图文】:

青枯病菌,菌苔,过敏性反应,烟叶


落连在一起形成菌苔,表现为乳白色,具有流动性,与单菌落的颜色和形态相似。经过逡逑培养24h后观察,发现被注射青枯病菌液的烟叶叶肉组织(1,邋2,邋3,邋4)均出现明显病逡逑斑,病斑呈灰褐色,纸状,,对照(CK)没有出现病斑,如图3-1邋(B)所示,说明该青逡逑枯病菌致病性强,可用于接种试验。逡逑fnm逡逑^邋mrnm邋.逡逑图3-1:青枯病菌菌苔形态(A)和烟叶过敏性反应(B)逡逑Fig3-1:邋Ralstonia邋solanacearum邋lawn邋morphology(A)邋and邋tobacco邋anaphylaxis(B)逡逑3.3.2砧用辣椒对青枯病抗性表型逡逑辣椒砧木在人工气候箱里接种30天后发病情况如表3-3所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逡逑最低的是4.67%,发病率最高达到88.71%,病情指数最高达87.42°/。,表明不同砧用辣逡逑21逡逑

变化图,接种时间,病情指数,青枯病菌


逦HR逡逑在室内人工接种的情况下,砧用辣椒接种后对青枯病菌的反应如图3_3,除了砧木逡逑C6在第10天开始发病,其余均在接种后5天之前开始发病,说明青枯病菌的致病力强,逡逑砧用辣椒被青枯病菌侵染后发病迅速。砧用辣椒发生青枯病的整体基本趋势是在第5到逡逑第15天之间线性增长,到第25天后病情趋于稳定。其中表现为高抗水平的砧木C6和逡逑C7病情指数随接种时间变化趋势缓慢,说明感病缓慢,对青枯病菌的抗病能力强;高逡逑感水平砧木D26和106病情指数随时间增长快,说明对抗青枯病菌的能力弱,在第25d逡逑2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6.4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占友,邱丽娟,常汝镇,李向华,郑翠明,刘立宏,郭蓓;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J];中国农业科学;1999年S1期

2 华静月;张长龄;何礼远;;我国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和其他生理差异[J];植物保护学报;1984年01期

3 任欣正,潘小玫,蒋晓芳,方中达;间接血凝抑制技术检测植物青枯病[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4 高用明,朱军;植物QTL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0年03期

5 赵鑫,周宝利,林桂荣,付亚文;辣椒嫁接效果试验研究[J];北方园艺;2000年04期

6 郑群,宋维慧;国内外蔬菜嫁接技术研究进展(上)[J];长江蔬菜;2000年08期

7 刘晓妹,蒲金基,王玉萍;防治番茄青枯病复配剂筛选[J];农药;2003年08期

8 朱贤聪;金e

本文编号:2671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71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