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微地震信号检测与震源定位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5:46
【摘要】: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并对油气田开发和压裂进行指导和评估的重要参考技术。目前,国内可供开发的油气田中低渗透性油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则是可供开发的高渗透油气田越来越少,而有大量的未开发储量集中在低渗透性储层当中。因此,在我们石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低渗油田在油田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地震监测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随着声波监测技术的发展,微地震监测技术得以兴起。与传统的人工震源激发的勘探方式相比,微地震监测利用的是水力压裂、常规注水等所产生的地震波。伴随着微地震监测技术理论的发展,在对由水力压裂引发的裂缝进行勘探研究时,微地震监测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应用如下: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得到压裂参数等信息,客观评价压裂效果,并且进一步有效指导油气田开发等等。微地震监测过程中,噪音常常会伴随信号同时而入。对含有噪音的微弱地震信号进行事件自动识别和初至提取,是微地震研究的重要方向。准确而快速地拾取微地震P波初至时间不仅是后续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分析的前提,更能够极大地提高微地震监测的效率。本论文在通过研究微地震信号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中信号初至拾取的思路,特别是针对微地震信号信噪比过低的情况,研究了适合微地震信号特征的初至拾取方法,通过模拟信号和实际资料试算表明,该算法对于含有噪音的微地震信号能够较精确的识别微地震P波初至。震源定位是微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由于微地震信号信噪比较低,导致微地震信号初至提取的精度难免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微地震信号初至拾取的因素,结合微地震射线追踪正演,研究了基于非线性反演算法的微地震时差定位算法。同时,为了进一步避免由于微地震初至拾取误差带来的后续定位精度的下降,研究了基于逆时理论的微地震震源定位算法,该算法不需要提取微地震的初至信息,而是直接将微地震所得信号按时间方向进行反推,对重建的波场进行能量聚焦得到震源位置。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微地震初至提取不准确带来的定位精度下降。模型试算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的方法的有效性。
【图文】:

水力压裂,内容,微地震,初至


微地震信号信噪比低,这些单一方法往往识别效果较差,严重影响自动拾取的精确性。人工识别微地震初至虽然精不能满足实时处理的需要。因此,如何进行高精度的信号初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微地震信号的特点,参考常规地震中了适合微地震信号的初至拾取方法。测中,震源定位是基本的问题之一。通常采用的是基于射线的初至信息。近年来,新的定位的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方法困难、初至不易拾取的缺点,采用能量准则进行定位[8]。本基础,结合非线性优化算法,构建了基于粒子群差分进化算法。同时,利用能量叠加原理与干涉成像条件,发展了基于干涉定位算法。究进展

示意图,算法,示意图,短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学位论文11图2-2 STA/LTA算法示意图Fig 2-2 Schematic diagram of STA/LTA图 2-2 为 STA/LTA 算法的示意图[69],公式中 i 为测试点;绿色为长时窗,蓝色为短时窗;l1代表短时窗长度,l2代表长时窗长度。当一个有效的微地震事件抵达之时,通过计算地震数据的特征函数(地震信号的绝对值、能量)的长时窗(LTA)与短时窗(STA)作为识别有效事件的基础,计算所取信号段内长、短时窗的比值,并且设定一个阈值作为触发条件,在出现地震信号之时,该比值会突然的增大,如果比值达到阈值的触发条件,则判定信号出现。长(LTA)、短时窗(STA)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11( ) ( )NltaiLTA i A iNlta (2.1)11( ) ( )NstaiSTA i A iNsta (2.2)其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庆国;王存文;姜福兴;;微地震监测系统在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7年12期

2 董世泰,高红霞;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4年05期

3 李雪;赵志红;荣军委;;水力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测试技术与应用[J];油气井测试;2012年03期

4 逄焕东,姜福兴;微地震监测中传感器的布置方法[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3年06期

5 丁广;乔天罡;付琦;张帆;李珊珊;;油田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探讨[J];科学家;2015年11期

6 段建华;王保利;朱红娟;任亚平;;微地震监测数据压缩技术[J];物探与化探;2014年05期

7 吕世超;郭晓中;贾立坤;;水力压裂井中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与解释[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8 刘百红,秦绪英,郑四连,杨强;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年05期

9 张山,刘清林,赵群,姜宇东;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2年02期

10 裴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有彩;钮凤林;陈海潮;陶开;;宽频带地震仪器在地表微地震监测中的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0: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C];2014年

2 段建华;程建远;任亚平;;微地震监测数据无损压缩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徐刚;程轲;刘腾蛟;;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在裂缝型储层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余洋洋;梁春涛;康亮;尹陈;;地面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0: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C];2014年

5 何柯;于宝利;周丽萍;刘啸虎;庞琪;;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面微地震监测噪声压制方法研究[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刁瑞;尚新民;芮拥军;崔庆辉;胡晓婷;;地面阵列式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冯敏;于静;刘美丽;潘元华;高芦潞;;水平井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王润秋;;微地震监测数据应用研究[A];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活动论文摘要[C];2015年

9 裴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山;;井中微地震监测实时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裘新农 刘杨;国内首创光纤微地震监测技术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6年

2 周杰;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长沙晚报记者 小李卓;“微地震监测”能提前预警矿山意外[N];长沙晚报;2017年

4 王武科;华北物探瞄准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通讯员 张惠丽 芦柏丽;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于大庆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须振华 俞建宝;国内煤层气微地震监测技术首试成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7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振宇 马莹莹 马永;“做好科研,为国家发展添份力”[N];中国石油报;2014年

10 魏玮 李弘 杨心超;“倾听岩石破裂的声音”[N];中国石化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冠群;微地震信号检测与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李萌;微地震监测数据采集方案优化及正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余宽;页岩气开发诱发微地震定位和速度成像方法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林叶;微地震散射波结构成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朱亚东洋;适于井地联合监测的井下微地震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9 吕昊;基于油田压裂微地震监测的震相识别与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尹陈;微地震震源破裂特征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有亮;复杂构造地区三维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及在工程中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夏森;基于微地震信号辨识模型的最优滤波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冯文亮;轻便小型压电陶瓷震源的设计及实现[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4 袁聪聪;微地震定位及结构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陈飞;基于微震监测方法的油井压裂裂缝定位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6 宋杨;基于IEEE1588协议的微地震监测系统时钟同步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刘飞;微地震监测技术在致密油水平井分段压裂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8 朱峰;低信噪比微地震监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9 张太春;人工微地震技术对压裂井实时监测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李海鹏;微地震监测裂缝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2621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21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