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方法的弹性逆时偏移

发布时间:2020-06-04 23:04
【摘要】:弹性逆时偏移是针对多分量地震资料发展起来的一种偏移成像技术,其充分利用了弹性波场的矢量特性,除能够获得纵波成像结果之外,还能够获得转换波成像结果,有助于解决地震勘探多解性问题。在弹性逆时偏移过程中,弹性波场延拓是关键步骤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成像质量。为此,本文重点开展了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的波场延拓方法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方法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本文首先详细对比了交错网格有限差分和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两种波场延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并从精度、效率和波场分离效果三个方面对比说明了两种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的异同之处。考虑到旋转交错网格进行波场数值模拟时计算效率较低、海量地震数据计算耗时较大等问题本文优选了常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用于的弹性波波场延拓。为进一步提高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波场延拓方法的精度,本文依据矢量波场分解理论及平面波解理论,对一阶及二阶弹性递归时间积分方程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各自的递归时间积分算子。针对弹性递归时间积分算子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本文利用Lowrank分解近似算法对上述空间-波数域算子进行近似,即将递归时间积分算子分解为三个较小矩阵相乘的形式,同时依据三个矩阵的特征进一步分解近似,构建得到弹性Lowrank有限差分算子,实现了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的波场延拓。考虑到计算精度和介质适应性,本文对适用于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的弹性Lowrank有限差分算子进行了频散特性分析,并利用相应的数值算例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本文将弹性Lowrank有限差分算子用于弹性逆时偏移过程中的正、反向波场延拓,实现了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方法的弹性逆时偏移,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图文】:

水平层,模型参数,交错网格,模型


比可以得出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的耗时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和常规交错网格有限数的数值求取,其局部精度较高;在选用合适参数均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波场数值模拟。但网格单元,由于旋转交错网格的差分方向沿对在同样的模拟参数情况下,旋转交错网格有限网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介质弹性模量发生剧烈层状介质模型进行测试,模型参数如下表所示 阶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和旋转交错网格有选用 35HZ 的雷克子波,时间采样间隔和空间快照,可见两种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波场数值模

快照,波场,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本文构造了层状介质模型进行测试,,模型参数如下表所示。同时,我们为 8 阶和 10 阶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和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进值模拟,子波选用 35HZ 的雷克子波,时间采样间隔和空间采样间隔均到相应的波场快照,可见两种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波场数值模拟方法均能够场快照。图 2-4 水平层状模型及模型参数32.0 / cm , 3926.0m/ s, 2698.0m/ sp s g v v 32.2 / cm , 4990.0m/ s, 3228.0m/ sp s g v v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31.4;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hn H.Bradford;Janna Privette;David Wilkins;Richard Ford;;复杂环境下起伏地形探地雷达逆时偏移成像[J];Engineering;2018年05期

2 杜宏钧;;逆时偏移技术在八岭山-花园地区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李忠芳;杨拓宇;;基于辛几何逆时偏移成像的结构无损检测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6期

4 王娟;李振春;陶丽;;逆时偏移成像条件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3期

5 张文峰;G.A.McMechan;游有志;;利用激发时间成象条件实现离井VSP数据的逆时偏移[J];石油物探译丛;1987年01期

6 ;Geophysics,1988年,No.8,论文文摘[J];石油物探译丛;1989年02期

7 ;Geophysics,1988年,№9,论文文摘[J];石油物探译丛;1989年03期

8 朱金明;董敏煜;李承楚;;VSP的双程无反射波动方程逆时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年03期

9 刘清林;骆毅;;VSP资料的叠前波动方程逆时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年03期

10 姜国博;曾庆芹;李虹;吴晓丰;;逆时偏移技术在土库曼斯坦地区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弘;李振春;杨勤勇;;基于先验模型约束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5年

2 刘培君;黄建平;李振春;李庆洋;;一种棱柱波逆时偏移方法及优化[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5年

3 李金丽;刘建勋;李振春;曲英铭;;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6年

4 郭旭;黄建平;李振春;;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方法[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6年

5 杜启振;秦童;;逆时偏移最佳匹配层边界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龙云;韩立国;韩利;邓武斌;;单程波逆时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庆洋;李振春;黄建平;;基于双变算法的精细逆时偏移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曹晓莉;黄建平;李振春;;最小二乘逆时偏移高精度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石露;孙小东;李振春;;逆时偏移去噪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论文集[C];2014年

10 刘学建;刘伊克;卢回忆;胡昊;;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反演成像[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二0一六年十大科技进展[N];中国石油报;2017年

2 刘旭跃 段心标;逆时偏移添提效利器[N];中国石化报;2017年

3 王跃;物探院逆时偏移成像技术跻身国际前列[N];中国石化报;2013年

4 秦瞳 魏玮 葛鑫;石化最大“云”驱动科研生产提速[N];中国石化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刘洪宇;石油HPC走向“平衡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6 潘宏勋;物探院三项技术国际先进[N];中国石化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孙雨晨;是才俊,就给他插上腾飞的翅膀[N];中国石油报;2012年

8 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综合处;2009年国外石油科技十大进展[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姜学实;“全景相机”高清聚焦地下油藏[N];中国石油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璇;VSP数据逆时偏移成像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2 刘文卿;TTI-ORT介质各向异性参数建模及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李卿卿;吸收衰减和透射损失补偿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4 王恩江;声波及粘声波波动方程正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5 王娟;TTI介质准纵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6 周进举;弹性波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及Marchenko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Naveed Akram;基于弹性波模拟的逆时偏移以及地震数据解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王颖;贴体网格剖分的地震资料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蔡志成;基于Q补偿的黏弹介质逆时偏移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10 王京;隧道空间有限元地震波场模拟与逆时偏移成像[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志军;探地雷达逆时偏移成像及地下目标智能识别算法[D];厦门大学;2018年

2 范景文;多震源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洪瑛;基于干涉成像条件的粘声VTI介质逆时偏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王连坤;基于相关泛函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5 韩冬;基于Lowrank有限差分方法的弹性逆时偏移[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朱浩然;TI介质qP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杨鹏;TI介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张伟;弹性波逆时偏移及角道集提取[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9 王海娇;基于逆时偏移表面多次波成像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10 李修明;VTI介质弹性波场正演模拟与逆时偏移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7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97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