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阿尔文波谱参量不稳定性及离子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9:09
【摘要】:作为一颗行星,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已经围绕着太阳在其轨道上持续运行了约46亿年。太阳居于太阳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炙热的等离子体球,并且在其核心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进入行星际空间。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面一层,其温度可以被加热到百万度量级。由于日冕如此的高温,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之间的巨大压力差能够驱使日冕吹出大量的伴随着磁场的电离的太阳等离子体,这被称之为太阳风。空间观测中发现,一支大尺度的低频磁场扰动波模普遍存在于太阳风中。而且,上述这支低频磁场扰动波模称之为阿尔文波,它被看作为解释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的可能候选者。这篇博士论文主要是关于,阿尔文非相干波谱的参量不稳定性以及在参量不稳定性演化过程中离子的加热。(1)虽然阿尔文波是理想不可压缩磁流体力学(MHD)方程组的精确解,但是它依然可以发生3种参量不稳定性,分别称作:衰变不稳定性,拍不稳定性,调制不稳定性。参量不稳定性涉及到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在不同波模之间传输能量,这给阿尔文波提供了一种耗散途径。在本篇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工作中,使用一维(1-D)混合模拟模型在低beta的电子-质子等离子体系统中,我们研究了阿尔文非相干波谱的参量不稳定性并发现参量不稳定性的演化呈现两个阶段。在第1个阶段中,阿尔文泵波谱发生包络调制并产生出一系列低频密度模,随后这些新产生的密度模与阿尔文泵波谱发生耦合进一步产生新的高频磁场模。因此,更多的具有宽带谱结构的密度模和磁场模被激发出来。在第2个阶段中,来自于初始阿尔文泵波谱中的每一支单色阿尔文波分别地发生参量衰变。在阿尔文泵波谱参量不稳定性的饱和阶段,质子束流沿着背景磁场B。方向产生。(2)太阳日冕和太阳风中的重离子选择加热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点话题。在本篇博士论文的第二个工作中,同样使用1-D混合模拟模型在低beta的电子-质子-氦离子等离子体系统中,我们研究了平行传播的阿尔文非相干波谱的参量不稳定性过程中氦离子的加热。与前面介绍的第一个工作的结果相似,这里的参量不稳定性的演化(含有氦离子)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氦离子加热的两个阶段。在两个演化阶段中,氦离子在垂直于B0方向上均被有效加热,这来自于氦离子与高频磁场模的回旋共振。同时,氦离子与密度模之间的朗道共振引起氦离子平行方向上的加热。在整个参量不稳定性演化过程中,质子只有平行方向被加热,垂直方向没有加热。(3)为了进一步研究初始斜传阿尔文非相干波谱的参量不稳定性过程中氦离子的加热,在本篇博士论文的第三个工作中,我们将上面第二个工作推广到2-D混合模拟模型中,研究了离子加热和波谱(密度波谱和磁场波谱由参量不稳定性激发)演化之间的关系,并发现波-波耦合以及波-粒相互作用在离子加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小斜传角度的初始阿尔文泵波谱(例如:θk0B0=15°,表示初始阿尔文泵波的波矢k0和背景磁场B。之间的倾斜角),比单色阿尔文泵波以及大斜传角度的阿尔文泵波谱,可以更有效地在垂直方向上加热氦离子。同时,在平行方向上质子和氦离子也都可以被小斜传角度的阿尔文泵波谱更有效地加热。此外,离子(质子、氦离子)束流在平行于B0方向上产生,不依赖于阿尔文泵波的初始斜传角度。离子束流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离子和参量不稳定性激发的离子声波(ion acoustic wave,IAW)之间的朗道共振(在参量不稳定性演化后期阶段)。然而,氦离子垂直方向加热主要来自于氦离子和高频阿尔文波(Alfvenwave,AW)之间的回旋共振,这些高频AW模来自于参量不稳定性演化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中的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第三个工作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完成,目前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图文】:

磁场分布,猎户座,旋臂,太阳


第一章绪论逡逑1.1空间物理环境介绍逡逑1.1.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逡逑银河系中大约有一千亿颗恒星,太阳是其中的一颗光谱型为G2V的普通主逡逑序星,其位于银河系中猎户座旋臂上(如图1.1.丨.1),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逡逑光年U,2]。然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日地行星系统中唯一的一颗恒星,逡逑也是地球上生命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质量是地球逡逑的33万倍,由73%的氢,25%的氦以及其它重元素(氧、碳、氖、铁)组成,逡逑其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3-5]。因此,太阳的物理结构,磁场分布以及运逡逑动状态将决定整个太阳系的演化,从而影响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了解和研宄逡逑太阳以及日地空间环境,有助于我们预报和预防空间天气灾害,改善人类生存环逡逑境,以及推动人类未来的行星际航行和宇宙深空探测。逡逑

太阳内部,来源,图片


图1.1.1.2太阳内部结构(图片来源:逡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Sun邋poster.svg邋)逡逑日核区域从太阳中心一直延伸到约0.25邋&处(。表示太阳半径)。大约在46逡逑亿年前,银河系中一团巨型分子云通过引力坍缩形成一簇恒星群,太阳就诞生在逡逑其中[3,6]。现在的日核区域具有高温(约l5,700,000K)、高密(约150g/cm3)、高逡逑压(约3000亿个大气压),其中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每秒中将约6亿吨氢逡逑燃烧转换成约5.96亿吨的氦,并释放出相当于400百万吨氢的能量(五=wc2)逡逑[3-7]。日核区域的核聚变反应为太阳提供了能量来源,当这些能量向外输运时太逡逑阳的其他部分会被加热,最后由光球层以光波的形式逃逸或者转化成太阳大气等逡逑离子体中粒子的动能[6,8]。逡逑辐射区域大约是从0.25邋^延伸到0.7,这个区域包含了各种电磁辐射和粒逡逑子流。然而差旋层(tachodine)是位于辐射区域和对流区域之间的过渡层,其层逡逑厚度约有0.04。。现在有一种假说认为,由于辐射区域和对流区域之间存在旋转逡逑速度差,,在差旋层内可以产生大尺度的太阳磁场f9,1G]。继续往外从大约0.7&延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德金;;动力学阿尔文波及其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中的应用(英文)[J];物理学进展;2010年02期

2 叶式qG;金介海;;阿尔文波与磁场敏感谱线[J];天文学报;1981年03期

3 张旭琦,袁勇杰,胡嗣柱,蔡圣善;阿尔文波在n层等离子体中的传播[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4 赵正予,魏寒颖;参量激励过程中三波耦合的一般色散关系(Ⅰ)最容易激励参量不稳定性的频率和波矢条件[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5 陈骝,周玉美,蔡诗东;高频强泵浦场激发的等离子体参量不稳定性的特性[J];物理学报;1981年11期

6 周玉美,张淳沅,沈解伍,蔡诗东,陈骝;有两个线性转折点时的绝对参量不稳定性[J];物理学报;1984年01期

7 黄林;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的参量不稳定性[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5年01期

8 赵金松;;动力学阿尔文波的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及其在日地空间等离子体中的应用[J];天文学报;2012年05期

9 叶式辉,金介海;阿尔文波与太阳黑子谱线轮廓[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3年04期

10 朱耘,蔡圣善,陆全康;n层等离子体中的阿尔文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德金;;动力学阿尔文波的空间观测和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2 魏寒颖;赵正予;倪彬彬;;激励参量不稳定性的三波耦合过程[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王成;汤宇晖;吴衍青;张长学;李向东;韩申生;徐至展;;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参量不稳定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成;汤宇晖;吴衍青;张长学;李向东;韩申生;徐至展;;激光等离子体参量不稳定性的选择性激发[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5 胡友秋;;定态太阳风波—流相互作用的非定常方法[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鹏;阿尔文波谱参量不稳定性及离子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王翔;电离层加热中参量不稳定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3 徐冠军;日冕区太阳风对深空电波传播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明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太阳风研究及MHD仿真[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媛;磁化等离子体中的参量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何彩霞;量子等离子体中参量不稳定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肖宾宾;阿尔文波亚回旋共振加热等离子体的粒子模拟[D];南华大学;2014年

4 杨冬;啁啾激光抑制等离子体参量不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69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9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