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台湾岛西部山地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23:45
【摘要】:河流入海水沙变化过程是河床演变、河口地貌侵蚀-堆积以及河流-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纽带。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河流水文过程与河流变化机制,而且对了解海陆相互作用、物质循环与迁移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对河流水沙已有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考虑大中型河流,而忽略了对小型河流的入海泥沙通量的分析。台湾岛地区河流以流程短、坡度陡、含沙量高而独具特色,本文以全球独具特色的台湾岛山地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后的泥沙比率曲线模型将台湾岛主要河流—淡水河、浊水溪和高屏溪的悬沙数据进行重构,然后通过小波分析和蒙肯德尔(MK)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台湾岛三条主要河流入海径流和输沙特征,并对影响河流水沙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台湾岛山地型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变化悬殊,具有突发性;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大;径流和输沙量年内分配十分不均,且年际差异大;年径流和年输沙量具有周期性特征。与长江等大河相比,淡水河、浊水溪和高屏溪径流和输沙量小,但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极大。径流模数由北向南递增,高屏溪径流模数最大(2.6×106m3/(km2'yr));浊水溪输沙模数最大(1.70×104t//k(km2·yr)),淡水河输沙模数最小(0.06×104t/(km2·yr))。径流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洪季(占全年径流和输沙量的62%-90%和7%-98%),并在6月和8月出现峰值。三大河流径流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十分显著,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且枯水年份多于丰水年份。特丰年的径流是特枯年径流的5-10倍,特丰年输沙量是特枯年输沙量的32-54倍。各河流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具有多个周期(2年、5-7年、12-17年和22-25年)。流域地貌条件及其演化状态是影响台湾岛三大流域输沙量的重要因素。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和HI曲线均表明,淡水河和高屏溪处于地貌发育的老年阶段,且淡水河地貌发育时间长,入海沉积物通量总体处于最低水平;而浊水溪的地貌演化处于壮年阶段,地貌发育时间最短,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处于较高水平。故输沙量在空间上表现为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季风、梅雨和热带气旋是影响河流水沙年内变化的控制因素。受梅雨和热带气旋的影响,三大流域水沙基本均在6月和8月出现峰值。台湾岛地处东亚季风区,河流水沙分配也受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和热带气旋共同作用使台湾三大流域降雨量的年内分配差异为:淡水河浊水溪高屏溪。降雨的年内分配差异决定了流域水沙的洪枯季差异,故三流域水沙洪枯季差异也表现为:淡水河浊水溪高屏溪。另外,台湾各河流径流和输沙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台风次数有关。与世界大河不同,人类活动对台湾岛主要河流入海水沙影响较小。人类活动包括水库建设、引水工程等对台湾岛河流的入海泥沙具有拦截作用。淡水河年输沙量远小于浊水溪和高屏溪,大坝对泥沙的拦截作用较为明显,故淡水河入海泥沙呈减小趋势;浊水溪流域年输沙量巨大,水库淤塞严重;而高屏溪流域水库较少,最大的阿公店水库又为离槽水库,故水库拦沙对浊水溪和高屏溪入海泥沙通量影响甚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炯心;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5期

2 许炯心;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2年05期

3 戴仕宝;杨世伦;郜昂;刘哲;李鹏;李明;;近50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变化[J];泥沙研究;2007年02期

4 许炯心;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征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3年06期

5 任惠茹;李国胜;崔林林;何蕾;;近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与多尺度特征[J];地理学报;2014年05期

6 樊辉;刘艳霞;黄海军;;1950-2007年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J];泥沙研究;2009年05期

7 计建强;汪一航;王新怡;王永刚;滕涌;;夏季黄河入海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科学;2016年03期

8 丁艳峰;潘少明;;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年内变化规律分析[J];海洋通报;2008年03期

9 周晓霞,杨作升;48年来黄河入海水沙过程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J];海岸工程;2002年01期

10 江仲熙;王安龙;温令平;;利用陆地卫星影像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对小清河口的影响[J];水道港口;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义吉;;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与河口有关因子响应[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唐继业;;人类活动对柳河水沙影响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士国;;探讨缓解黄河入海物质通量减少之对策[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庄明;杨静;;基于远区-近区模型的近岸入海排污口混合区数值模拟[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吴俊秀;;入海水量估算新方法及平衡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吴俊秀;王洋;;入海水量估算新方法及平衡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杨世伦;;三峡工程对长江入海泥沙和三角洲冲淤影响的初步认识[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窦希萍;;河流水沙观测与模拟研究概述[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9 康建成;李卫江;王甜甜;安琰;孟菲;吴涛;徐明星;;上海海域水污染的状况和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杨秀娟;贾永刚;;化学胶结对黄河入海泥沙结构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传光 张广海;扰动水沙归入海[N];黄河报;2008年

2 记者 王世琪 通讯员 杨贡江;浙江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全覆盖[N];浙江日报;2019年

3 记者 丁建军;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N];东营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郭文生 见习记者 任效良;两年查清所有入海排污口底数[N];中国环境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高悦;“鲲龙”:“上天入海”展绝技[N];中国海洋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殷磊 吴海奎 汤海波 通讯员 叶珏;“钢铁长龙”昨日入海[N];厦门日报;2019年

7 张茉;辽宁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N];中国环境报;2017年

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丘剑山 刘嘉楠;湖北航特:“上天入海”本事大[N];湖北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王尧;鲜花相伴魂入海 别样诗意寄哀思[N];中国社会报;2018年

10 厦门大学 樊蓉 清华大学 陈晶晶;“上天入海我也要把它搞下来”[N];中国青年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创收;华南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入海水沙通量和三角洲演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苏莹;山东省入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吴华林;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闻宇;剪切载荷作用下高浓度粘性泥沙流变特性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蒋磊;淤积固结后粘性泥沙冲刷运动规律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陶洪飞;分离鳃的水沙流场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方;水库水沙联合调度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史文静;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徐皓;长江口营养盐的收支平衡及迁移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庆云;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近娟;台湾岛西部山地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刚;胶州湾入海点源、海水养殖污染物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董舒心;《四河入海》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刘勇胜;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与三角洲演变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刁文博;变化环境对无定河流域水沙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佳;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变化及其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朱超;水沙分离鳃结构优化及分离机理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8 于帅;黄河调水调沙影响下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及地貌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杨灿灿;近60年来天津地区入海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云飞;黄河入海水沙特征与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3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13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5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