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南极埃默里冰架水的分布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2:47
【摘要】:埃默里冰架位于南极印度洋扇区,面积仅次于罗斯冰架、龙尼—菲尔希那冰架,是兰伯特冰川向南大洋输出的主要入海口。埃默里冰架的物质变化直接关系着南极冰盖的动态平衡,并间接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及气候变化。冰架水是温度低于局地海表冰点的特殊水团,由冰架—海洋相互作用、致使冰架底部融化而形成,较周围陆架水相对低温、低盐。由于冰架水与冰架的紧密关系,其分布与变化特性对冰架的物质平衡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对评估极地冰川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受南极恶劣气候环境条件限制,冬季在埃默里冰架前缘海域开展的现场调查仍较为匮乏,关于冰架水分布特性的认识亟待提升。为了了解冬季、乃至全年埃默里冰架前缘海域冰架水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完善关于冰架水分布特性的研究工作,为定量研究埃默里冰架的物质平衡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澳大利亚“埃默里冰架海洋研究计划”2001—2002年间获取的CTD断面观测和锚碇潜标观测数据、澳大利亚“海洋集成观测系统”2011和2012年基于海豹获取的温盐剖面观测数据、以及ICESat卫星2003—2009年间观测的冰盖高程数据,通过分析冰架前缘海域的水文分布特性及水团结构,首先重新确定了冰架水的判定指标;然后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冰架水夏季、冬季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年变化、季节变化特性,并定量计算了全年冰架水的体积通量;最后,基于上述冰架水分布的变化情况,简要探讨了埃默里冰架的动态平衡可能对冰架水分布变化带来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根据现场观测的水文资料显示,冰架水温度低于-1.90℃,盐度范围为33.60—34.60,其中,盐度介于33.60—34.00之间的称为低盐冰架水,盐度介于34.40—34.60之间的称为高盐冰架水。夏季,冰架水主要分布在季节性温跃层下方、水深250m以下的中下层水域中,并以多个低温核的形式集中分布在冰架前缘的中、西部(73.5°E以西)海域,而在冰架前缘东部(73.5°E以东)海域的分布范围较小,水团强度也较弱;冰架水在冰架前缘断面上由东向西还存在明显抬升的分布特征。此外,冰架水的空间分布还呈现显著的年变化:2001年冰架水分布在250m以深直至海底的整个水层中,而2002年冰架水的分布深度有所变浅(最浅位于水层150m处,最深出现在700m水层中);2001年冰架水在冰架前缘由西向东的整个断面上均有分布,而2002年冰架水的水平分布范围有所减小(仅出现在冰架前缘74°E以西海域);但是,2002年温度低于-2.00℃的低温核分布范围比2001年的明显扩大。二,冬季,冰架水主要盘踞在埃默里冰架前缘4—678m的水层中,温度范围为-1.95—-2.23℃,盐度范围为33.60—34.60,不同年份冰架水的空间分布同样存在变化。2012年与2011年相比,冬季冰架水的厚度略微有所增大,最大厚度(2011年278m、2012年317m)出现的位置(2011年73.40°E、2012年72.67°E)更加靠近冰架前缘的西部;然而,冰架水所在最大深度变化较小,最大深度(2011年678m、2012年542m)出现的位置(2011年73.83°E、2012年72.62°E)同样离冰架前缘的西部较近。三,冰架水在埃默里冰架前缘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冰架水分布在冰架前缘73.5oE以西海域、350—600m水层中,而在73.5oE以东海域并未观测到冰架水,输出总量为-0.53mSv;夏季,冰架水盘踞在冰架前缘72.5oE以东海域、350-580m深度上,而在冰架前缘72.5oE以西海域并未观测到冰架水,输出总量为10.48mSv。冬季冰架水的体积输运较夏季的偏小,全年冰架水主要从冰架底部输出进入普里兹湾为主要特征。四,2003年至2009年间,除2003和2004年外,其余每年的冬季至夏季,冰架的动态平衡以物质输出为主,表明埃默里冰架下方可能有大量冰架水输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43.6
【图文】:

冰架,沿岸地形,前缘,海域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引 言冰架简介冰架(Amery Ice Shelf,AIS)位于南极印度洋扇区(图 1-1),它不但是仅次于罗斯冰架(Ross Ice Shelf)和龙尼—菲尔希onne Ice Shelf)的南极第三大冰架[1, 2],更是东南极最大的冰Lambert Glacier)向南大洋输出的主要入海口。冰架的厚度在为 2500m,并向北逐渐减小,至前缘最薄处达 200m 左右[1-3]度由南向北逐渐变大,至前缘深达 400-500m[4]。

分布情况,观测站,分布情况,冰架


默里冰架前缘冰架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性、以化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使用了澳大利亚“埃默里海洋集成观测系统”数据和 ICESat 激光高度计数据。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里冰架海洋研究计划”数据介绍默里冰架的变化及海洋—冰架的相互作用过程等进行亚启动了一个为期 10 年的埃默里冰架海洋研究计划(和 2002 年期间,在埃默里冰架前缘海域执行了两个代专门航次,利用船载 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流计等,开展了现场巡航观测和锚碇潜标的定点观测[及其前缘海域的观测站位位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书箴;葛人峰;董兆乾;于卫东;史久新;;埃默里冰架北缘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J];极地研究;2010年03期

2 陈红霞;潘增弟;矫玉田;刘娜;项宝强;;埃默里冰架前缘水的特性和海流结构[J];极地研究;2005年02期

3 ;成果视窗[J];科学咨询;2003年03期

4 王建国;第19次队南极科学考察成绩斐然[J];海岸工程;2003年02期

5 Mar k AHemer ,徐明芝;中全新世南极东部埃默里冰架后退:来自沉积物岩心的证据[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04期

6 严金辉;李锐祥;侍茂崇;葛人峰;孙永明;;2011年1月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附近水文特征[J];极地研究;2012年02期

7 万昆;在地球的南端[J];森林与人类;2005年08期

8 ;新事[J];科技潮;2003年01期

9 ;PANDA计划简介[J];极地研究;2007年02期

10 哈滨;500米长“温度计”运往南极[J];中国地名;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滕艳;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启程[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余彬、通讯员 钟于东;中澳首次合作考察埃默里冰架[N];湖北日报;2003年

3 吴文会;我国首次完成南极埃默里冰架航空摄影测量[N];中国测绘报;2011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这里只能“看天行事”[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建松;我国取得突破[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特派记者 陈瑜;第27次南极科考队开始“下海”[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温红彦;我科学家第十九次南极考察进展顺利[N];人民日报;2003年

8 特派记者 陈瑜;南极科考完成普里兹湾62个站位定点调查[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读”海的人[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温度计”长达500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豪壮;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矿物特征及晚第四纪古海洋学记录[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何雯;南极埃默里冰架水的分布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程铖;基于ERS和ENVISAT交叉干涉构建高精度冰架高程模型—研究样区:南极埃默里冰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王志新;星载SAR干涉测量和特征跟踪在冰流速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林丽娜;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文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721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21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